熱門:

對通脹的平衡應對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Project-Syndicate

2022年2月21日

雖然各界預計全球經濟會在疫情封鎖重開時出現些許供應短缺,但事實證明這些短缺比人們設想的更為普遍,也沒那麽短暫。在一個至少部分受供求法則支配的市場經濟中,短缺一般會體現在價格上,而當單一價格上漲被滙集在一起時,我們將其稱之為通貨膨脹,同時當前的通脹已經達到了多年未見的水平。

儘管如此,我最擔心的是各大央行會對此反應過激,過度提高利率並阻礙剛出現的覆甦。像往常一樣,在這種情境下受衝擊最大的將是那些收入底層的民眾。

在最新的數據中有幾點較為突出:首先,通脹率一直是波動的。上月媒體圍繞美國7%的年通脹率大做文章,卻沒注意到去年12月份的通脹率只相當於10月份的一半多。由於沒有證據顯示通脹在飆升,市場預期——體現在通脹指數型債券和非通脹指數型債券的回報差異上——已經被適當地抑制了。

通脹上升的一個主要來源是能源價格,而排除季節因素後的2021年能源價格增長率為30%。但這些價格被排除在「核心通脹」之外是有原因的,隨着全球逐漸淘汰化石燃料(因為必須緩解氣候變化),在此期間很可能會產生一些過渡性成本,因為對化石燃料投資的下降速度可能要快於替代性能源的供應增速。但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石油生產商們都在赤裸裸地行使其市場支配權——它們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只能拼命爭錢。

高昂的汽油價格有可能引發嚴重政治問題,因為它會持續困擾每個出行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汽油價格恢復到人們更熟知的疫情前水平,它們將不會助長任何殘存的通脹勢頭。成熟的市場觀察家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

另一個大問題是二手車價格,這凸顯了在消費者價格指數構建上的某些技術問題。更高的車價意味賣家相對買家更佔優勢。但美國的消費價格指數(與其他國家不同)只捕捉到買方一側。而這也道出了通脹預期保持相對穩定的另一個原因:人們知道二手車價格上漲是因當前半導體元件短缺,致使新車供應不足而產生的短期反常現象。今天的我們仍然與兩年前一樣掌握着汽車和晶片製造技術,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些價格會下降,並令量度上出現通縮。

此外,鑑於當前的通脹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各類全球問題(如晶片短缺和石油卡特爾的所作所為),因此將通脹歸咎於美國的過度財政支持就有點過分誇大了,事實上美國的單方面行動只會對全球價格產生有限的影響。

雖然美國的通脹率確實略高於歐洲,但它正享受更強勁的增長。美國的政策防止了貧困狀況的大規模惡化。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認識到裹足不前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所以作出了正確的舉措。此外一些工資和價格的增長反映了供需的健康平衡。更高的價格理應是稀缺性的反映,好讓資源能被重新導向以「解決」短缺問題,而不是反映經濟的整體生產能力發生了變化。

這場疫情確實暴露了經濟抗衝擊能力不足的問題。「準時制」庫存系統在不存在系統性問題的情況下一般運作良好。但如果需要A材料來生產B材料,接着又要用B材料去生產C商品,以此類推就很容易發現,即使是一個微小的斷點也會引發巨大負面後果。

同樣,市場經濟往往也無法很好地適應一些重大變化——如近乎完全停運之後的重啟。而這種艱難的過渡是在幾十年來剝削勞動者——尤其是底層勞動者——之後發生的。難怪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辭職」——人們紛紛辭職以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如果由此產生的勞動力供應減少能轉化為工資增長,這就能開始糾正幾十年來實際(排除通脹因素後)工資增長疲軟,甚至不增長的狀況。

相比之下,每當工資開始增長時就急於抑制需求,是確保勞動者工資隨時間推移而減少的一個有效手段。鑑於聯儲局如今考慮採取新的政策立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工資和價格存在名義上的向下剛性(意味著上升之後很少下降),那些出現快速結構性變化的時期往往需要配合更高的最優通脹率。我們當前正處於這樣一個時期,因此如果通脹率超過中央銀行設立的2%目標,我們不應對此感到驚慌,因為這個通脹率在經濟上本來就是站不住腳的。

任何對當前通脹的誠實描述都必須附加一個大大的免責聲明:鑑於我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事件,所以不能確定事態會如何發展。我們也無法確定該如何看待「大辭職」,儘管底層勞動者無疑有許多值得憤怒的事情。一旦現金積蓄耗盡,許多處於觀望狀態的人可能會被迫重返工作崗位;但如果他們在上班時心懷不滿,這很可能會在生產力數據中體現出來。

但有一點我們確實知道。大規模的全面加息是一種比疾病本身更糟糕的治療方法。我們不應通過降低需求和增加失業率來解決供給側問題。如果採取足夠措施,這或許確實能抑制通脹,但它也會毀掉人們的生活。

相反,我們需要的是針對性結構和財政政策,以疏通供應瓶頸和幫助人們克服時艱。如為人們提供的食品券數量應與食品價格掛鈎,而能源(燃料)補貼則應與能源價格掛鈎。除此之外,對中低收入家庭進行一次性「計入通脹因素式」的減稅,將幫助他們度過疫情後的過渡期,而所需的資金則可以通過對石油、科技、醫藥及其他借危機牟取暴利的企業巨頭的壟斷租金徵稅來取得。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上一篇如何保護烏克蘭主權

下一篇美國不那麼大型的通脹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