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財赤千億元後,今年再次財赤千億元似乎亦難免。財政司司長早前預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以削減開支為主,增加收入為輔,盡量減少對市民的影響。每年逾千億元財赤,惠及民生如醫療、社福、安老服務等經常開支近年又倍增,再加上財政司前司長憂慮香港或出現結構性財赤下,社會愈見擔心公共財政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其中一大憂慮,便是人口老化的挑戰。人口老齡化確實是本港及世界各國面對的挑戰,絕非什麼新事物;最常見描述的畫面,便是到了2036年以後,本港65歲以上人口便多達240萬人,佔整體人口三分之一(32%);換言之,滿街都是七老八十的白頭老翁、銀髮婆婆,勞動力驟減;加上所謂「年紀大、機器壞」,退休長者既欠生產力,且疾病纏身,惟因醫學科技進步而令政府承擔龐大公共開支。似乎本港受「高齡海嘯」正面襲擊下,忽然之間,長者好像已變得不可愛了,社會由以往認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長者,如今已變得不切實際,究竟如何解決「長者」帶來的連串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才是最真實的挑戰。究竟長者是否已成為公共財政的開支大戶?勞動力亦因人口老化而影響本港經濟發展?社會應如何看待滿街的白髮翁、老婆婆?
勞動參與率未必下降
每當論及人口老化,社會必其然想到勞動力下降,最終令薪俸稅收入減少,影響公共收入的可持續性。惟事實又是否如此?所謂勞動人口參與率,是指「勞動人口佔所有15歲及以上陸上非住院人口的比例」;要成為勞動人口,必須是正在工作或失業而尋找工作人士,當中並不包括退休人士。若檢視過去30年本港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勞動參與率的確連年下跌(1997年︰61.3%,2023年︰57.3%);但若以按年齡組群劃分,會發現同期60歲以上的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逐年上升,最近的參與率亦較10年前倍增,實際投入職場的長者人數亦有所增加。舉例來說,長者(60歲以上)勞動人口參與率由1997年的13.5%,上升至2023年23.8%;期間長者勞動人口亦由1997年僅12.5萬人,飆逾3倍至2023年的53萬人。
再者,若按職業劃分長者工作人口,擔任經理、專業人員和輔助專業人員的長者百分比,亦由2001年的23.8%,上升至2016年32.1%(2021年稍降至26.8%,或與當年新冠疫症有關),反映擔任管理階層職位長者比例有所上升,由於他們收入相對其他職位較高,且累積不少管理及專業經驗,有助推動生產力和整個行業發展。
相反,同期15至24歲人口青年的勞動參與率卻逐年下滑,由1997年的48.5%,下跌至2023年的30.6%;同期實質青年勞動人口亦由1997年的45萬人,跌至六成至2023年只有18.6萬人。上述數據反映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下跌,主要原因參與勞動行列的青少年人口按年遞減。這點亦不難理解︰千禧年以後,政府銳意增加專上教育學額,爭取逾八成以上青年人口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故大部分適齡青少年仍在就學,並沒有計入勞動人口中。
社會生產力不跌反升
此外,其他非青年組群,勞動人口參與率卻持續上升。由此可見,雖然長者人口不斷增加,由於選擇退休的長者並不屬於勞動人口,因此人口老化並非勞動人口參與率下跌主因,長者人口增加亦絕非勞動力下跌的「罪魁禍首」。
至於憂慮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減少,導致本地生產總值下跌,甚或薪俸稅收入減少,恐怕實在沒有必要。事實上,回歸後至今逾四分之一世紀,在人口老齡化之時,本地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及薪俸稅總額一直保持增長;因此,單單從人口老化的趨勢,並不能斷定影響經濟發展、生產力,乃至薪俸稅收入。隨着產業轉型由勞動密集走向服務行業,加上科技提升,人均生產力可隨之增加。縱使過去勞動人口參與率持續下跌,社會中非勞動人口持續增加,本港經濟的質和量仍持續增長,未有受上述因素影響。
更何況,稅制設計、稅階和稅率等水平亦大大影響政府的收入。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便引進薪俸稅標準稅率兩級制,規定入息淨額超過500萬元的高收入人士,首500萬元稅率維持15%,500萬元以上的餘額則增加至收16%。單是上述一項措施,已可增加逾9億元稅收,反映政府增加收入途徑極多。
當然,如何協助長者及其他年齡組群更積極投入勞動市場的選項極多,包括︰彈性上班時間、政府為投入職場的長者提供強積金或類似津貼、為聘用長者僱主提供經濟誘因、提供乘車優惠等,各項措施仍尚待完善。無可否認,長者對醫療、退休保障、安老照顧服務等需求會增加,政府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亦責無旁貸,增加相關福利服務開支扶助長者亦屬應有之義,近年幅度大增亦只是補回早年極低的水平;社會在討論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挑戰,切忌地將長者視為必然的社會問題。
再者,隨着強積金制度已推行二十多年,如今已日漸成熟,有別於數十年前的長者,近年退休的長者普遍有一定強積金作退休之用,不一定需要依靠政府濟助以維持生計。以綜援為例,申領綜援的長者人數由2013年底的152610人,減少至2023年底的121851人,佔同期長者人口的百分比亦由14.6%(2013年長者人數︰1046300人)下降至7.2%(2023年長者人數︰1689100人)。相反,長者累積的積金供款,有助他們獲得更充裕豐富的生活,加上年金及逆按揭等計劃帶來的收益,甚至可創造龐大銀髮市場刺激經濟,帶來一定經濟效益。此外,若要減少老齡化帶來的各項開支(例如使用醫療和院舍服務),當局更要高瞻遠矚,制定老年健康策略,使香港進步一個健康老齡社會(Healthy Ageing Society),以預防性的策略,減少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各項政府開支。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