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財赤壓力之下,長者2元乘車優惠、官員及公務員薪酬、工務工程開支等範疇,均成為坊間熱烈討論的節流選項。立法會議員梁熙昨日就為政府獻策,要求公開移民外國的港人「回流醫病」所涉公帑開支,並限制這些海外港人繼續享有公營醫療在內的資助公營服務及其他福利。
儘管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明無意考慮,但梁熙的建議卻得到其他議員同僚響應。有建制派議員更對筆者說,目前研判是政府無論如何都要節流,而削海外港人的福利,預料不會引起很大民意反彈,甚至能夠贏得留港年輕中產的支持,「好多人都覺得,無理由要納稅人為移民港人埋單。」
如何善用公帑,節約開支以應對庫房赤字,近日成為政界最關注問題。不過一個金幣有兩面,削減長者2元乘車優惠,被視為向辛苦大半生貢獻香港的老人家開刀;公務員減薪,亦有意見認為會令私人機構效法,波及一般打工仔,打擊消費氣氛。
立法會會議上,梁熙直言政府應「刀口向外」,把有限公營醫療資源用在納稅人身上,而非早已移民海外的人,呼籲勿「對自己人嚴苛,對外人慷慨」。盧寵茂回應時表示,將海外港人形容為「外人」,及要「刀口向外」的措詞較重;又指政府希望照顧香港人,而醫療服務需求與其他福利不同,因有偶發性和急切性;亦難以查核使用者是否已移民。
身兼社聯主席、預料今年擔任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的議員管浩鳴對筆者表示,限制已移民外國的港人使用本地醫療福利無可厚非,而且就算無法確認永久居民是否有外國籍,也可用每年居住香港或內地180日為門檻,除了海外留學生,限制其他居港日數少於該數字的港人,不准他們獲政府資助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可以用公立醫院,但要收返市場價。」他又指出,香港的公共醫療水平遠高於其他發達地區,資格上也太寬鬆,若有香港居民已移居海外,對香港經濟沒有貢獻,則不應再享用納稅人支付的公共服務。他評估,民意亦會支持該做法。
社福界議員狄志遠則反對有關建議,認為港人有自由流動的傳統,九七移民潮後亦有許多人回流,「取得外國籍之後,都再次回港,繼續建設香港。」而把居住海外的港人與長居香港的港人,分成兩類人,不符合香港作為自由城市的價值觀,甚至會造成社會撕裂,「節省到嘅公帑開支有幾多,係一個疑問,但一定會造成社會成本。」他稱,政府應有清晰完整的開源節流方案,而非向普通市民福利開刀,「要思考是否是時候擴闊稅基,調整利得稅,甚至研究奢侈品消費稅。」
值得一提的是,《基本法》第36條規定,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以長期居港來「劃線」削減部分港人福利是否違憲,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