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將於下月22日在立法會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筆者首先回顧一下過去10年香港的政府財政和發展情況。在黑暴與疫情爆發之前的幾年,香港經濟受惠於內地高速發展而一直向好,地價、樓價與股市升多跌少,庫房收入水漲船高,經常性錄得高於預期的巨額盈餘。財爺每年編寫的煩惱並非是否派錢或派糖,而是如何派及派多少才會令人滿意,同時兼顧審慎理財的原則。
在黑暴與疫情發爆後,香港經濟急轉直下,政府多項收入下跌,防疫抗疫相關的開支則大增。另外,鑑於當時不少行業都受到疫情打擊,許多市民收入減少,社會各界均認同即使會出現較高的財政赤字,政府亦不應在此時「閂水喉」,應以「應使則使」的原則,積極協助市民和企業渡過難關。
今年的情況出現了明顯變化,一方面全球疫情已逐步消退,香港與內地和海外有序恢復往來,市民生活和各類經濟活動開始復常。另一方面,受到全球經濟放緩、通脹飆升、能源危機,還有地緣政治不穩及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令人憂慮香港與內地經濟出現短期反彈後能否持續向上,本地樓市會否因息口上升及供應增加而難以回穩,繼而導致政府的地價及印花稅收入大減,政府未必可像過去10年般大手筆派糖紓困。
筆者在早前提交給財爺的預算案建議書,就敦促政府要堅守《基本法》規定的審慎理財和量入為出原則,在預計財赤嚴重下,不單要做到「應使則使」,而是「應使才使」,特別是屬於經常性的開支。但有一類開支,筆者認為是必須持續、有序地投放公帑,這就是可為香港帶來較大長遠經濟回報和社會效益的基建投資。
以中部水域人工島及相關的運輸基建為例,不少人擔心初步估算約5000億元的造價,會拖垮整個政府的財赤,但其實即使以現時的市況和價格來推算,人工島亦可為庫房帶來約7500億元的賣地收入,以及每年約2000億元的額外經濟效益。同樣重要的是,人工島可興建19萬至21萬個住宅單位,供50萬至55萬人居住;相關連接道路和鐵路,亦可顯著提升香港的跨區以至跨境交通,為數以百萬計的市民改善生活。
也有部分人憂慮,除了中水人工島,未來十多年香港還有其他多項大型基建和發展計劃陸續上馬,包括北部都會區、落馬洲創科園、多條主幹道及新鐵路,以及大量公營房屋項目。
當中每一項都有其需要性和效益,但如果全部加起來並在相當接近的時間內一同推出,會否令政府出現短中期的現金流問題,並導致相關建材供應與建造業人手出現緊張,進一步扯高建造成本,從而出現延誤、超支,以至影響工程質量等問題。對此政府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故此,筆者認為政府最少要就未來5至10的整體基建投資,做好整全的財政、人手、物料及施工時間規劃,根據效益和急切性釐定優次,避免同一時間過度支出或過度借貸,繼而影響現金流及金融穩定性。對於北都、中水等超大型且歷時多年的項目,政府更要制定周全和多元的融資方案,例如發債借貸(機構與個人投資者)、預售土地、各類公私營合作、交通基建加物業發展權等,鼓勵企業與市民共同參與投資。
人手方面,政府必須加大力度,多管齊下,增加包括相關前線工人、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士的供應。具體建議如下:
一、透過專項撥款,要求大專院校增加相關人手短缺行業的資助學額;
二、將資助私營企業聘用及培訓業界畢業生與助理專業人員的計劃恒常化,並向其他層級的從業員提供在職培訓資助;
三、優化政府採購及招標制度,讓大、中、小型及初創企業都能公平參與,並給予合理費用;
四、繼續精簡與發展相關的法定程序和審批流程,並應以如何減少虛耗公私營業界的人手及資源作為主要目標;
五、加強善用創新科技及嶄新建築技術,降低人手需求,提升工業安全;
六、提升行業形象,加強相關的專職教育和生涯規劃,吸引青年人入行;
七、放寬及加快審批建造業「補充勞工計劃」,透過輸入外勞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帶動本地居民就業及往上流動。
此外,政府要盡快落實在北都提供「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組裝的生產和儲存用地,除了可以加快建屋,亦有助降低人手需求和建材運輸成本。對於關鍵性的建材、建築機械及與建造相關的本地加工服務,政府亦要在土地規劃及租金、租期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投資及穩定供應,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最後是要檢視及刪減一些已不合時宜的發展限制和指引,例如取消只有地庫泊車位才可獲寬免樓面面積的規定,以加快建設速度和降低建造成本。
預算案建議.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