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煙稅迷思之拉發曲線

徐家健| 經濟3.0

2023年1月19日

加價,收入可以減少,因為需求定律告訴我們,需求量下降是價格上升的必然後果,價升量跌導致收入可升亦可跌,這是需求彈性的學問,要透過實證研究才說得準。

同樣道理,加稅,稅收可以減少,這亦是大名鼎鼎「拉發曲線」(Laffer Curve)的基本邏輯。根據大教授張五常的憶述,政府的稅率升到某一點總稅收會下降的經濟邏輯,最先應該由1946年謝世的芝大元老Henry Simon提出。當年,拉發曲線的普及流傳,要多得大教授眼中「不容易在酒會上遇到一位比拉發更健談、更能令賓客感到舒暢的人」。今日,加煙稅如何影響政府煙稅稅收,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上月展開。根據政府提供的諮詢資料,香港經濟在2022年第三季按年收縮幅度擴大至4.5%,對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為負3.2%。政府經常開支方面,2022/23年度預算經常開支達5635億元,較上一年度增加703億元(14.3%)。稅收方面,上一個財政年度7個主要收入項目,分別為利得稅(23.4%)、地價收入(16.7%)、印花稅(15.8%)、投資收入(15.2%)、薪俸稅(10.2%)、博彩及彩票稅(3.6%)、一般差餉(2.6%),合共佔政府總收入的87.5%。其他經營收入為801億元,當中包括各項政府收費(129億元)、應課稅品稅項(128億元)、地租(125億元)、汽車首次登記稅(68億元)、公用事業(36億元)等,還有91億元其他非經營收入。一大堆數字當中,哪些可以透過政策增加政府收入,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又是什麼?

以不入「七大」的煙稅為例,收入其實比排行第七的一般差餉少得多。190億元的差餉收入,是不到80億元的煙稅的1倍有多,跟排行第一的近1700億元利得稅比較,煙稅更是微不足道。和其他稅項相比,煙稅的稅率卻是高得驚人。

當然,經濟學者都明白吸煙為社會帶來負面界外效應(negative externality),但過去的研究已經指出,煙稅之高早已超過吸煙為社會帶來的界外效應,更何況幾十年來的非吸煙區等種種控煙措施,都在減少吸煙為社會帶來的界外效應。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告本年度赤字將逾千億元,有反煙團體建議加煙稅100%。我們要問:基於每年約80億元的煙稅,加100%煙稅對政府庫房究竟有什麼影響呢?這是拉發曲線有關的學問。

稅率、收入、吸煙率

以下內容,反煙團體是不會告訴你的。翻查數據,2002/03年度煙稅收入是22億元,10年後的2012/13年度上升超過1倍,至53億元。近年,煙稅收入大概是70多億元。整體來說,過去20年煙稅收入有增加趨勢,而每包香煙的煙稅亦是有升無跌。然而,反煙團體比我更清楚,香港的整體吸煙率是逐步下降的。

問題是,煙稅稅率跟煙稅收入有什麼關係,煙稅稅率跟整體吸煙率又有什麼關係?簡單的答案,是關係並不明顯!

根據過去10多年數字,2009年煙稅由每包16.1元增至24.1元(升幅50%),2011年再由每包24.1元提高到34.1元(漲幅41.5%),2014年再由每包34.1元升至38.12元(增幅11.8%)。煙稅收入,2008/09年度是30億元,2009/10年度是34億元,2010/11年度是42億元,2011/12年度又是42億元,2012/13年度是53億元,2013/14年度是58億元,2014/15年度是61億元,2015/16年度是65億元,2016/17年度是60億元。

數據告訴我們,煙稅不變的年度,煙稅收入的增加可以比煙稅大升的年度高(2012年是個例子)。煙稅大升的年度,煙稅收入卻又可以不變(2011年是個例子)。煙稅收入跟煙稅稅率的關係,是受需求定律的約束,這亦是拉發曲線的經濟邏輯。

說過了,完稅香煙的替代品可以是未完稅香煙,鄰近地方煙價相距愈大,私煙等未完稅香煙便愈普遍,加煙稅無法增加煙稅收入便亦愈有可能。換句話說,當香港與鄰近地方煙價相距甚大,大加煙稅有兩個經濟後果:一,鼓勵煙民轉買私煙;二,煙稅收入不升反降。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上一篇辣招效益與減辣預期

下一篇完善基建規劃融資 穩定人手建材供應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