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悠悠「來港易」 漫漫「離港難」

屠海鳴| 維港鐘鳴

2021年9月21日

自從港府推出「回港易」以來,每日申請回港的人數「爆錶」,網絡預約一度出現「塞車」。然而,本港市民苦苦期盼了一年半,盼來的「回港易」仍是一道「夾生飯」,「來而不往」、「有來無回」,這與真正的通關還差得很遠。今天是中秋節,不知有多少港人家庭,山南海北、天各一方。有旅遊界人士表示,由於「有來無回」,內地來港遊客僅有疫情前的2%,「來港易」對本港旅遊業並無多少實質性幫助。

「來港易」晃晃悠悠,「離港難」長路漫漫。那麼,通關到底卡在哪裏?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市民期盼政府採取更多務實措施,推動通關,不能總是這樣拖拖拉拉、漫無邊際,令通關遙遙無期。

通關到底卡在哪裏?

早前,坊間有消息稱,本港與內地通關有先決條件,疫苗接種率須達到70%以上,個案「清零」須達到28天以上。有政府官員亦認同這一說法。現在本港接種人數已經達420多萬,佔人口比例63%,本地個案清零也超過28天。但政府官員又表示,內地並無具體通關條件,一切有待專家考察,雙方商談才能達成共識。

看似「柳暗花明」,卻又「前路朦朧」,通關到底卡在哪裏?去年5月,港府就在論證粵港澳健康碼的可行性。澳門特區與內地早已通關,惟香港特區特別「特殊」,至今杳無音信,令人匪夷所思!

去年9月,本港已完成健康碼測試工作。當時就有官員表示,何時啟用要視抗疫情況。也就是說,健康碼的技術問題並不是通關的「攔路虎」。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阻止通關呢?

市民最擔心的是健康碼的「追蹤功能」。「修例風波」以來,部分參與過政治活動的市民擔心「秋後算賬」,內心拒絕「被追蹤」,加之市民長期被政治洗腦,令一些人已經養成了用「政治眼光」觀察新生事物的習慣,對「健康碼」這個新生事物隱藏的「政治玄機」、「偵查功能」,反應異常敏感,擔心內地公安盯上了,豈不是要「失去自由」!

有市民心態如此;那麼,特區政府又如何看待此事呢?有跡象表明,政府數位高官在抗疫問題上追求「兩制」要界限分明,不能因抗疫而「失去自我」,這也是健康碼遲遲不能實行的原因。如此看來,通關之難,難在「心魔」未除,而非其他!

政府到底有否系統應對方案?

通關難,難通關!看似難,其實難在觀念。世間萬事之難,皆有破解之法。關鍵是要掌握好四個字:「輕、重、緩、急」。疫情之下,如何拿捏到位、恰到好處?這考驗政府的施政能力。美、英等發達國家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醫療體系和最豐富的醫療資源,抗疫卻搞得一團糟。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且人口流動相當大,僅每年春節,就相當於七八億人搬家一次,若論醫療技術水平,也屬全球中等。中國卻是全球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國家,就連兇猛的德爾塔病毒株,在中國也被控制住了。同樣「考題」之下,不一樣的「成績單」,說明政府的施政能力在抗疫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政府的施政能力取決於對「輕、重、緩、急」四個字的精準把握。危機當前,孰重孰輕?何緩何急?政府要有超乎普羅大眾的眼光,並要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能夠把分散的社會資源組織起來,集中力量抗擊危機。若做不到這一點,要政府何用?

回到通關一事上,特區政府到底有沒有系統的應對方案?至少從現在情況看,只管「回港易」,不管「離港難」,令人質疑做事心中無數,隨遇而安,「哪裏天黑哪裏歇」。更令市民費解的是,每當遇到困難,政府一些官員都以「兩制」不同而推脫責任;「兩制」不同是個「筐」,什麼都可往裏裝!

通關真的無解嗎?

通關到底有沒有辦法?看看鄰居澳門的做法,應該有所啟示。前些日子,筆者親臨澳門,住了一段日子,發覺澳門的健康碼要求個人實名申報,除了填寫個人基本訊息外,須填寫個人病症、接觸史、外出旅居史等訊息,並沒有追蹤功能,相比於內地的健康碼具有14日內的追蹤功能要寬鬆得多。上月初,澳門爆發疫情個案,也是通過「天眼」摸清染疫者行蹤,找到密切接觸者。

香港已經有「安心出行」,如與內地的健康碼進行銜接,會有什麼問題呢?內地抗疫一貫尊重專家意見,特區政府也應如此。擴大本港防疫專家的發言權,讓專家在本地提供解決方案,與內地接洽商榷的重任由政府來擔當,這樣才能科學決策、精準決策;而不是遇到大事難事,總是推三推四,原地踏步。如今,中秋、國慶通關已經無望,之後還有重陽、立冬、聖誕、元旦、春節、元宵⋯⋯難道還要家家翹首企足,人人計日以俟?

除了具體操作上的難題需要解決,最關鍵的還是要破除「心魔」。首先,港人自願去內地,並非政府強制,在急需到內地和捨棄隱私之間,各人自行選擇,不存在「政治敏感」。其次,港人到了內地,若行得正,不做違法之事,又何懼「被追蹤」呢?

科學抗疫是抗疫之本,政治化抗疫只會令抗疫誤入歧途。香港民眾應徹底擺脫政治因素的影響,回歸科學抗疫的正軌。而政府在抗疫大局中,須發揮主導作用,應主動作為,不應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如果遇到困難就等等看看,看似作風開明,實則是不願擔當,不負責任,於香港的長遠發展毫無益處!

長期以來,由於香港奉行「有限政府」的理念,注重發揮市場的力量和社會組織的力量,政府比較「隱忍」。這固然有諸多好處,但這令政府官員不願主動作為,久而久之,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日益衰竭,每遇到困難,就向中央伸手。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在「一國兩制」制度下,香港須自行管理內部事務,主動破解難題,豈能總是當「阿斗」且樂此不疲!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上一篇調整政府架構要務:解決房屋問題

下一篇文化局與文化民主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