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
有參與採訪近期示威衝突的前線記者早前透露,自己疑似患氯痤瘡,那是一種有害化學物質積存體內而出現的皮膚病變。他向中醫求診後,懷疑與近月採訪期間頻密接觸催淚煙有關。該記者更透露,有其他前線示威者也出現類似症狀。多名學者近日聯合撰文解釋催淚煙潛在危機,其中正在英國牛津大學任職的學者接受本報越洋訪問時,直指這是一場「公共衞生與環境危機」。
「嚴重的氯痤瘡患者,可以過了幾十年患處仍發膿,因身體無法分解毒素。」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陳嘉鴻博士與另外多名學者撰文,闡述這可能與催淚彈有關,「當催淚煙的主要物質CS在高溫燃燒下,有機會衍生大量毒素,釋放二噁英類,即與二噁英化學特性相近的一系列物質,而某些二噁英類化合物同樣會導致中毒,引致氯痤瘡。」
可致癌及生畸胎
他又說,氯痤瘡只是中毒的早期症狀,攝入過多二噁英類更可能致癌、破壞免疫系統、影響內分泌平衡,孕婦則有流產或生出畸胎風險。
對於警方指示威者燃燒垃圾、水馬等過程釋出二噁英,陳嘉鴻表示:「要透過燒塑膠釋出二噁英,燃燒的需要是含氯有機物,例如PVC膠,加上一些金屬粒子,在攝氏200度至450度之間左右燃燒。」他說,燒路障雖然有可能釋放二噁英,但「唔係咁易」。
陳嘉鴻強調,即使在衝突現場的人士大多有戴面罩,但呼吸只是其中一個接觸渠道,「CS與大部分CS高溫燃燒產生的毒素,都可以透過皮膚攻擊人體。」他也提到,香港警方現在極頻密使用催淚彈,「單是11月12日,便發射了接近1600枚」;如此頻繁使用,勢必污染附近環境,「不止是示威者與警員,其他市民特別是長者與小孩,甚至動物,也可能受影響。」他擔心,未來香港人須面對其他未知的健康風險。
高溫釋多種毒物
是否應該禁用催淚彈?陳嘉鴻說這問題十分複雜,不能一刀切。他重申,警方有絕對責任慎用催淚彈,以及使用「質素合理」的催淚彈,「我知香港本地研究團隊有初步證據顯示,警方使用的催淚彈中,部分在發放後溫度高達攝氏400度以上,如此高溫下,很大可能釋出二噁英類及其他有毒物質,而非警方所說只是放出CS。」
陳嘉鴻又認為,現時重點是政府必須帶頭研究催淚彈及其他化學武器對香港整體環境及大眾健康的影響,「使用催淚彈的是警方,只有政府才能做到如此大規模的研究。」被問到政府會否就催淚煙的健康影響作研究,食衞局回覆稱會繼續留意情況。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裝備保障不足 警員「自食其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