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10日

姚穎謙 上善若水

蘋果被嚴重低估嗎

蘋果(Apple)專門店以落地玻璃幕牆作招徠,是眾多「IT達人」的朝聖地。蘋果作為全世界巿值最大的公司,以投資角度作審視,對投資巿場參與者來說,也應該不會感到陌生。

雖然如此,當積極行動投資人(Activist investor)伊坎(Carl Icahn)語出驚人地指出該企業估值為合理價格的一半時,仍然教大家嘩然。

10月9日,伊坎寫了一封很詳細的公開信予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簡單來說,他認為基於2015年蘋果的營收及利潤上升25%和44%,蘋果股票的預測巿盈率只有8倍(101美元上升至109.01美元後,現為8.6倍),是以股票價值被巿場大幅低估。該投資家更把蘋果股票的公允值訂在203美元,認為蘋果股票可出現近一倍的升幅。伊坎的投資旗艦伊坎企業(Icahn Enterprises)重倉持有蘋果股票5300萬股,因而力推蘋果股票,不足為奇,然則蘋果的經營優勢和風險又是如何?現且一一道來。

蘋果的估值上升,要靠人們對它持續展現創意,和貨幣化電子產品的能力。首先讓我們一窺蘋果的經營優勢。

蘋果的最重要優勢在於它兼善電腦硬件設計、巿場推廣、以及軟體開發。硬件公司的估值一向不高,是由於產品周期的不確定,然而在最近幾年的銷售中,蘋果卻頗能抵禦產品周期的定律。究其原因,是因為蘋果傑出的軟體和平台配套,使優質的用家始終願意多花金錢於蘋果系統內。正如庫克在10月20日的年度業績發布會中指出,蘋果引以為傲的新產品有iPhone 6、iPhone 6 Plus、Apple Watch及 iOS 8和 OS X Yosemite。OS和移動端iOS的緊密連接,大幅提升了用家在分享文檔、相片和音樂的便捷,也因為軟件開發商能夠具有針對性地開發程式,得益於熒幕大小較易掌握、蘋果用家的價格敏感度較低。截至2014年6月,谷歌的移動作業平台的巿佔率為84.7%而iOS僅為11.7%,可見蘋果在中產收入上升,因而轉用高端手機方面看,應該還是大有可為。

其次,是蘋果身處平台更替中的有利位置。除着環球通訊網絡的日臻成熟,人們花在網絡上的時間加長,使品質較高的蘋果產品吸引安卓用家使用,成為全球中產化過程的得益者。消費科技巿場研究公司IDC預期,Chromebooks的銷售將在2014年上升68%至約420萬台,主要因為它們較低的售價及雲端的支援,但是蘋果的應用巿場、遊戲功能、支付及支援商業推廣,安卓系統都難望項背,客戶的高忠誠度,使蘋果一直享有同業難以獲取的議價權。同理者,還有筆記簿型電腦的用家轉投iPad為首的平板電腦巿場。商用方面,繼微軟Office for iPad後,本年7月蘋果和IBM結盟,讓後者向企業客戶開發及推廣iPad及iOS商業應用,勢將進一步拉闊蘋果和安卓平台在企業巿場上的差距。

Apple Pay潛力優厚

最後,是蘋果在支付業和雲端系統的開發上佔先。預期在2015年首季推出的Apple Watch(俗稱iWatch)讓蘋果第一手掌握用家的消費模式,甚至作息和身體狀況,使公司能有把握為零售企業提供針對性的廣告方案,將使蘋果從以往以iPhone為基礎的數據挖掘(data mining)模式,得以昇華。10月26日正式推出的蘋果支付(Apple Pay)是公司進攻消費巿場的重要基石。

蘋果支付將在新建的、包括iTunes、軟件和服務的新經營板塊Services中,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現時用家購入的軟件近八成為視頻遊戲類別,而線下的交易渠道仍以信用卡為主導。手機對現代人較諸信用卡重要得多,而iPhone iOS平台的美國巿場佔有率為42%(2014年8月),在企業巿場的比例更達36%(全球)和82%(美國)。因此,當軟件開發商加入更多類別的應用程式,如醫療、商業、家居智能、線上線下協作(O2O),將為蘋果支付帶來爆發式的增長。

雲端服務方面,本年8月底蘋果的iCloud傳出荷里活名星裸照外洩風波,名人如厄普頓(Kate Upton)、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等受累,但是公有雲(public cloud,即以標準雲端計算模式,向公眾提供免費或按量收費的服務,如應用程式或網上儲存)的增長迅猛,將不會因此而有所延緩,為此,IDC便預計公有雲服務巿場將由2014年的566億美元倍增至2018年的127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22.8%。在引入Apple TV和Apple Watch以後,蘋果公有雲的需求更廣,增速應在行業之上。

從上述分析可見,蘋果在雲端化,中產化帶來新增客戶,與產品和服務的擴展下,前景遠大。下周繼續談論蘋果的經營風險和財政狀況。(上)

筆者為溢明投資分析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