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9月30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人紅當神拜 人黑起勢踩

9月29日,周一。經常聽一些老前輩說,舉凡金融市場出現「世紀大刁」或發生「世紀大事」,投資者都得打醒十二分精神,因為這些「大刁」、「大事」,往往是趨勢開到荼䕷的前奏,意味市場離轉向不遠。

千禧前後,美國在線(AOL)以如今看來「荒謬」的估值,狂印「公仔紙」鯨吞傳媒巨無霸時代華納。今天回望,那仍是一宗不折不扣的「世紀大刁」。按照科網年代的思維,新經濟吞併舊經濟、世界從此不一樣,這宗交易集所有劃時代意義於一身。然而,對股市投資者來說,AOL收購時代華納意味什麼,事實勝於雄辯。

PIMCO-deGrossed的疑惑

十五年後的今天,華爾街「世紀大刁」乃阿里巴巴越洋上市。時移世易,今時今日科網巨企已非單單靠「吹」,不少都能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商業模式,盈利亦有堅實基礎,阿里巴巴便是內地最賺錢的民企。可是,這仍阻止不了論者視阿里破紀錄的IPO為股市見頂「凶兆」。

「大刁」如此,「大事」亦然。除了淡友口中的Ali-crash外,PIMCO「去格羅斯」(PIMCO-deGrossed)亦是一大熱話。「債王」離開他一手創辦的PIMCO,轉投規模較次惟給予他更大空間施展拳腳的對手,從涉事公司股價和債市表現觀之,市場反應就如事件本身,充滿爭議性。

老畢摸不準的是,「去格羅斯」對PIMCO是好是壞?正確一點說,市場怎樣看PIMCO-deGrossed?早在PIMCO鬧劇般的內訌人盡皆知前,資金已持續撤離格羅斯管理的基金。原因簡單不過:「債王」戰績今非昔比,論回報,PIMCO旗艦「總回報基金」(Total Return Fund)今年居於業內最差20%;換句話說,格羅斯已由昔日的鎮山之寶淪為負資產,即使他不自動「起身」,PIMCO早晚也會去之而後快。

然而,昨晚「睇大版」,國金頭條小標題,初看還真讓老畢嚇了一跳:「分析憂流失4.7萬億」。這個數字指的是格羅斯離巢後,PIMCO可能流失的資金,貨幣單位已折合成港元。以美元顯示,金額就是6000億。

由於數字驚人,而老畢印象中Total Return Fund規模不過二千餘億美元,直覺告訴我,翻譯或編輯也許不小心看多個零。找來原文一查,才知錯的是老畢。標題所說的「分析」,出自名聲向來不壞的投行Sanford Bernstein。按其估算,PIMCO「去格羅斯」,將觸發相當於集團資產規模三成的贖回潮。PIMCO掌管2萬億美元資金,三成即約6000億美元。

這令老畢想到兩件事:一、在Sanford Bernstein眼中,格羅斯離巢足以引發接近5萬億港元的資金流失。我的天,那是多大的數字!二、贖回行動不僅影響PIMCO旗艦「總回報基金」,集團管理的其他資產亦難獨善其身。

如此說來,PIMCO-deGrossed確實足以成為「世紀大事」。不論從專業機構的評估還是「接收」格羅斯的駿利(Janus)股價來看,市場的假設都是天文數字資金勢必追隨格羅斯過檔駿利。若非如此,還有什麼可以解釋駿利與PIMCO母公司安聯(Allianz)股價南轅北轍的走勢?

「爛船」豈止三斤釘

這中間的矛盾是,格羅斯既已淪為PIMCO負資產,他的離去何以仍能觸發受影響機構近乎「財富轉移」的效應?那是否反證了格羅斯「爛船」豈止三斤釘,不熟悉債市運作者如老畢,大大低估了「債王」的號召力?

在下以「世紀大事」形容PIMCO-deGrossed,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格羅斯年屆七十,PIMCO創立於1971年,集團本身已有43年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西方經濟飽受滯脹之苦,債券並非吃香的資產類別。格羅斯人氣急升鴻運當頭,始於1987年「總回報基金」誕生之日。直至格羅斯上周五「劈炮」,Total Return Fund跟「債王」血脈相連密不可分。基金成立之初,聯儲局對抗通脹早已大功告成,利率處於漫長下跌周期,歷史性的債券牛市,為「總回報基金」帶來豐厚回報,投資者財息兼收。

替「債王」說句公道話

從回報着眼,「總回報基金」自1990年至今錄得380%累計回報,跑贏絕大部分對手,為格羅斯債市封王奠定基礎。然而,利率拾級而下、債市牛氣沖天,乃過去三十年的大趨勢,基金經理只要食到個勢,回報縱有差別,整體無不大蒙其利。格羅斯的成就,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市場史家日後自有公論。

「債王」近年押注美息走勢屢次失準,愈心急犯錯愈多,戰績日見低落。這與債市趨勢將變未變,基金經理做多錯多是否有關,值得研究。在QE年代,格羅斯乃第一個拋出「新常態」(New Normal)這個名詞的人,惟在「新常能」下如何正確部署倉位,恐怕連他自己亦迷失方向。

然而,老畢還是想替「債王」說句公道話。在格羅斯翻手雲覆手雨的數十年,人人當他神咁拜,打橫行亦無人敢說半句壞話。過去幾年時運低,買大開細買細開大,關於其人獨裁乖張、不可理喻以至神憎鬼厭等「性格缺陷」,給媒體當作話題炒完又炒。投資市場跟紅頂白,於此可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