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
近期虛擬資產交易平台JPEX事件在港引起軒然大波,尤以散戶們早前因網紅效應而投入虛擬資產洪流及被騙,各界頗為關注事態發展。全球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Board(FPSB)行政總裁Mr Dane De Gori曾於本年6月中旬訪港,並與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IFPHK)一起拜訪香港證監會及保監局等監管機構。期間雙方進行討論及交流,尤其是關於虛擬及加密資產發展時遇到的挑戰及建議等。
FPSB曾邀請13個國家的財務策劃師(CFPCM)參與加密資產(Crypto Assets)調研,並作出總結及建議,早前便提供予香港金融監管機構參考。筆者與各位分享全球財務策劃師就虛擬及加密資產調研後之回應︰
一、55%回應者表示客戶需要加密資產的相關建議。
二、在回應者當中,只有9%財務策劃師提供加密資產的建議。
三、財務策劃師不提供加密資產建議原因 ︰
‧39%表明因持牌人士、公司或僱主不容許;
‧35%指不欲為此提供建議。
四、70%財務策劃師稱,其客戶自行購買加密資產,即自我主導(作主)。
五、沒有獲得專業建議的風險顯而易見,62%回應者透露其客戶蒙受經濟損失,其中90%客戶屬自行投資(即沒有建議)。
六、在無法獲得專業建議下,客戶只能依賴其他形式的訊息購買加密資產,尤其是現時各行各業炙手可熱的網紅(KOL),且通常沒有適當資格、未受專業義務或監管機構監督。
以上調研結果引起FPSB全球16個國家或地區分會作出下列回應 ︰
一、他們對加密資產提出三大優先監管事項︰
‧把產品分類為簡單和複雜;
‧加密資產市場推廣和銷售;
‧社交媒體影響者(如KOL)或金融業影響者(Fin-fluencers)。
二、加密資產需求主要源於社交媒體網紅和加密資產供應商的市場推廣及廣告宣傳。
三、56%回應者支持監管機構在監管網紅時採用「沙盒」方法。
四、50%稱,需要把社交媒體網紅列入公開登記冊(Pubic Register)。
五、如果沒有做某種形式的「知識測試」或沒有獲得符合資格的專業人士建議,62%回應者表示,不容許散戶投資者接觸複雜或槓桿產品,以保護散戶。
人才不足及散戶認知貧乏
由此觀之,虛擬及加密資產人才不足,散戶們認知也貧乏,最終失去更多投資選擇機會。
FPSB就該調研同時向國際證監會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IOSCO)提出六大問題︰
一、數碼交易平台興起為客戶提供更佳渠道,但也帶來潛在損害,如遊戲化(Gamification)可能掩蓋真實的投資基本面和風險。
二、社交媒體已成為主要影響力來源,基本上大部分屬於不受監管的論壇或平台,更非常容易因個人化及極高滲透率而招致被欺詐和詐騙。
三、業界呼籲監管社交媒體網紅,以確保公平競爭環境適用於所有提供財務建議人士。
四、創新速度較平常更快速,亦迅速擴大監管差距,迫使散戶們獨自面對。
五、必須監管加密資產,確保符合資格的專業人士取得牌照及培訓。
六、要明確地為「複雜」產品作出定義,以便更有效地監管,為「複雜」產品提供意見和指導,特別是跨境性。
筆者早年曾與《信報》著名專欄作家曹仁超討論:「金融專欄作家是否需要持有金融牌照?」過往具影響力的傳統專欄作家分別在電視、電台、雜誌及報章專欄獲得許多粉絲支持,當時曹仁超認為金融專欄作家應持牌,有助推動他們更專業。
過去許多金融專欄皆以筆名發表評論,十分容易被有心人利用、造假或欺騙投資者跟隨,故當時大家均同意傳媒也應持牌,後來政府考慮監管傳媒可能干涉言論自由或其他因素,最終沒有執行,相信今次虛擬貨幣KOL事件影響非常廣泛和嚴重,這些KOL應持牌及接受監管機構監監督。
網紅影響力巨 建議受監管
現今科技發展非常神速,各位從互聯網及手機極速地獲得無限資訊,還可協助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情,包括銀行轉賬、支付賬單、預訂或購買產品或服務,實在多不勝數,過程便利、操作簡易及容易接受,卻因而降低警覺性,不法分子利用科技和「搵快錢」心態行騙,各種欺騙手法及套路層出不窮、無孔不入,當中許多案件涉及跨境罪案,屢見不鮮。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今年9月26日一周下跌2%,年初至今表現為-5.42%,成立至今累計升幅達758.12%,平均年化回報8.42%。
聲明︰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經濟學分析煙草產品帶來的醫療系統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