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8日

徐家健 經濟3.0

經濟學分析煙草產品帶來的醫療系統負擔

政府就「活力健康 無煙香港」控煙策略開展公眾諮詢的諮詢期快將結束。在介紹現時香港吸煙情況時,提到煙草產品對醫療系統帶來的負擔:「一項於2011年進行的本地研究顯示,與煙草有關的死亡人數每年近7000人,因使用煙草而造成的健康問題帶來估計每年約55億港元的經濟損失(以當時價格計算)。」有兩點要注意:一,每年近7000與煙草有關的死亡人數,含意是因吸煙而提早死亡吧;二,每年約55億元的經濟損失,主要是醫療開支吧。

問題來了,如非吸煙,那近7000人可以活多幾歲?這批與煙草無關的死亡人士多活幾歲期間的醫療開支會是零嗎?

關於煙草產品對醫療系統帶來的負擔,其實我早已在〈煙稅迷思之拉發曲線〉一文討論過現實世界的煙稅水平是否過低:

經濟學者都明白吸煙為社會帶來負面界外效應(negative externality),但過去的研究已經指出,煙稅之高早已超過吸煙為社會帶來的界外效應,更何況幾十年來的非吸煙區等種種控煙措施,都在減少吸煙為社會帶來的界外效應。

過去的研究,包括1989年發表的「The taxes of sin. Do smokers and drinkers pay their way?」:

Although nonsmokers subsidize smokers' medical care and group life insurance, smokers subsidize nonsmokers' pensions and nursing home payments. On balance, smokers probably pay their way at the current level of excise taxes on cigarettes...

還有2002年發表的「Smoke-Filled Rooms: A Postmortem on the Tobacco Deal:」

Cigarettes are not a financial drain to the U.S. In fact, they are self-financing, as a consequence of smokers' premature mortality.

兩項研究先後發現美國煙民沒有為醫療系統帶來額外負擔!提早死亡,是香港政府和本地支持控煙的醫護界朋友經常強調的。他們都對,正正是他們的對,煙民的提早死亡亦同時為醫療系統省下不少,而這省下的大致上足夠支付他們在世時因吸煙而導致的醫療開支。

這些都是美國的研究,應用在香港適合嗎?我的看法是,經常同時以吸煙導致提早死亡和吸煙增加公共醫療負擔來支持加強控煙的人,有責任先搞清楚這兩個因素能否並存?美國的數據就告訴我們不可以。

支持加強控煙的你會質疑,2002年已是20多年前的研究,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之下「煙民醫療開支自己埋單」今天還成立嗎?

從網上讀到「增加香煙稅── So What?」一文,文中大力支持加煙稅,論點是經濟學界發明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y)。吸煙對社會造成的負面界外效應主要是二手煙和公共醫療開支。二手煙的影響,在擴大禁煙區等控煙政策不斷收緊下只會不斷減少,支持這些政策的朋友是不能否定的。公共醫療開支的影響呢?網上文章的作者提出:

動態選擇得出相同結論

過去十多年,治療肺癌的方法已經完全不同。現在的標靶藥物,可以將部分病人的肺癌完全控制,只需要長期食藥……末期才發現,可能已經沒有什麼治療方法,所以使用的資源不多。早期發現,就一定會全力以赴,費用就高很多。加上病人生存的時間也長,這也會使用更多資源。所以,即使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吸煙者平均早死,不需要使用醫療資源」這假設是正確,到了今日,因為治療的規範轉移,也完全不再適用。

樂見終於有醫療專業背景的作者願意承認「吸煙者平均早死,不需要使用醫療資源」,至少在八九十年代。然而,因為治療的規範轉移,這個假設到了今日已經完全不再適用嗎?作者沒有提出任何研究支持,去年才發表的研究「Smoking, selection, and medical care expenditures」卻發現:

Between ages 65 and 84, we find that the expected value of the discounted sum of total expenditures is lower for smokers, mainly because of excess mortality.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cigarette smoking is a burden on Medicare.

分析是基於1997至2013年的數據,研究是自八十年代的伸延。強調吸煙和戒煙的動態選擇,最新的研究得出「吸煙者平均早死,不需要使用醫療資源」的相同結論。為什麼?我有一個簡單的假說:治療的規範轉移不只令煙民受惠,非煙民同時從治療的規範轉移得益。於是,當非煙民的醫療開支在過去幾十年同時大增,吸煙者平均早死為今天醫療系統省下更多開支。

當煙民醫療開支繼續自己埋單,加煙稅,需要其他更有說服力的理據。

Orientis首席經濟師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