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3日

曾國平 經濟3.0

不動如山的觀點與角度

陰謀論,是近年寫得最多的題目,尤其是跟聯繫滙率制度有關的,加起來相信不止1萬字。寫了好幾年,但港元崩潰、銀行體系總結餘歸零、互換協議掏空儲備這類理論,仍不時在媒體出現,而且極受歡迎。人微言輕,當然不會幻想專欄文章會有什麼影響力。這些文章絕大部分的讀者,本來就是不相信陰謀論的人,亦即preaching to the choir,圍爐取暖;深信不疑陰謀論的,大概都對文章沒有興趣,就算看也只會看出相反的效果(「此人明顯是被收賣了!」)。

人的信念很難改變。不同的人看着同一堆事實,也可以有各自的詮釋,繼而加強本來就有的信念。你相信陰謀論,我不信,我們見有官員出來澄清,又或見有官方數據公布,雖然是同一堆說話、同一組數字,結果我們的想法不會因而拉近,相反隨時愈來愈遠。

含糊事實作清楚解讀

事實勝於雄辯、真理愈辯愈明,只是用來騙小孩的美麗謊言。在統計學中,也有一個如此樂觀的「殊途同歸」理論,可以簡單例子說明。假設現實中有兩個可能,一是有陰謀(A),一為無陰謀(B),就像香港的金管局到底有沒有偷偷把儲備送走。我們不知道哪個才是事實,但我們會不斷接收到有關訊息,有些訊息傾向支持有陰謀(且用細楷a代表),有些訊息傾向支持沒有陰謀(暫以細楷b代表),但有些則模棱兩可(以ab代替)。

理想的情況下,我們本來有不同想法,但接收了一輪訊息後,我們都會被事實改變,想法愈來愈接近。比如說我們都接受到10個訊息:b、b、ab、ab、b、b、b、ab、ab、ab,其中5個訊息,都是模棱兩可,因此不會改變我們的想法,但其餘五個都是支持無陰謀(B)的證據。若果你本來是相信有陰謀(A)的,信心就會因事實而減少;若果我本來就站在B的一方,現在就更肯定了。久而久之,我們的想法終會一致,再沒有觀點與角度的距離。

只是,人面對訊息的反應不一定是如此【註1】。金管局官員出來講話,本來就沒有什麼資訊內容,但若果你早就深信有陰謀,總可以從講話中找到「符合期望」的蛛絲馬跡(又或由崇拜的意見領袖代為解讀)。官員不作澄清?當然是掩飾。官員澄清?那就是愈描愈黑有古怪了。把ab看成a,上述10個訊息,在陰謀論者眼中就會變成b、b、a、a、b、b、b、a、a、a,一半半打和,想法完全不受影響。當然了,相信陰謀論的最高境界,是把b也看成a,例如把金管局公布的所有數字都當成捏造,完全不受相反事實的影響。

把含糊事實作清楚解讀,我們就算愈來愈多資訊,不會拉近觀點與角度的距離。

微乎其微的說服效果

是的,再努力寫文章,再認真收集證據,再把道理以N種方法表達,對立場本來就在另一端的人,何止沒有說服力,甚至會適得其反。

先入為主,面對同一證據作出相反解讀,心理學稱為偏見同化(biased assimilation)。有心理學者曾做實驗,告訴受訪者核電設施幾乎發生意外的事件,發現本來就極力反對核電的,會把事情看成核電危險不可靠的明證;本來全力支持核電的,則視之為核電安全機制有效的例子,雙方南轅北轍的立場,結果不單沒有因更多數據而拉近,反而各自變得更為穩固。又例如美國每次出現槍擊事件,當大家面對同一堆的事實,反對槍械的固然會解讀成槍械害人的又一不幸例子,支持槍械的則會看出讓好人持槍對抗壞人持槍的理由【註2】。無論槍擊案發生多少次,無論死傷如何慘重,雙方的立場都不會受到動搖,繼續自說自話。

觀點與角度,不動如山。寫專欄論事說理,則有點像愚公移山,只求在「邊際上」有點效果,拉近一些本來就沒有堅定看法的人。

註1:Fryer Jr, R. G., Harms, P., & Jackson, M. O. (2019). Updating beliefs when evidence is open to interpretation: Implications for bias and polarization.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7(5), 1470-1501.

註2:Brotherton, R. (2015). Suspicious minds: Why we believe conspiracy theories. Bloomsbury Publishing, Chapter 11.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