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
9月11日,周一。作為市場參與者,建立倉位前少不免參考大量數據,也會頻繁過濾可能影響資產價格的媒體報道,左秤右秤後,才落實彈藥該如何投放。分析可以兼顧各種相互對立的元素,一旦做了決定,剩下來的就是耐心等候市場證明自己看法正確,所謂落子無悔,判斷必然是主觀的,至於會否發生、何時發生,卻非任何投資者可以操控。此所以,耗費最多時間的並非意念構思和沙盤推演,而是等待觀點獲市場確認。
在交易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很可能嚴重低估一些「灰犀牛」事件對市場的影響,同時又大大高估某種趨勢轉變發生的速度,即使看法沒大錯,花在等待的時間也極可能遠較想像長。然而,令交易者氣炸的是,期待已久的拐點,往往在決定棄守後才出現。關於這一點,美債和日圓都大有討論價值,兩者且高度關連。
美國長債孳息率近期居高不下,部分論者歸因於財赤、債務等結構性問題終於得到投資者重視,債市義和團(bond vigilantes)因而吐氣揚眉。在環球寬鬆年代,市場對政府先使未來錢也許眼開眼閉,但如今超低息恐怕一去不返,經濟學界更在熱議以往對中性利率(neutral rate of interest)的估算是否仍適用於今天,若有必要重新評估,聯儲局調整貨幣政策的空間勢必受到掣肘,宏觀環境既已改變,債券持有人要求更高的補償合情合理。類似論述算不上新鮮,惟債息已經抽高,聽起來也就格外具說服力。
低估發債「灰犀牛」
敍事緊貼價格乃市場常態,換個「場景」,只怕又有另一種講法。不過,老畢得承認,先前嚴重低估了美國增加發債擾亂供求對市場造成的壓力,以為那不過是一頭「灰犀牛」,很快便會被投資者消化,事實顯然大有出入。
當時的想法是,美國財政部早在7月便公告天下,第三季發債淨額估計逾1萬億美元,創同期歷史新高;之所以遠超預期,全因兩黨債限鬧劇迫使財政部臨急臨忙從一般賬戶調撥現金,以應對必須支出及履行償債義務,賬戶中幾近乾涸的現金儲備急須回補。國會6月通過債務上限,財政部得以重新舉債,第三季發債量因為異乎尋常。可是,國債供應一下子激增,對債息形成的上行壓力終究超乎在下想像,還令美元滙價得到進一步支持,本已弱勢的日圓自8月起愈貶愈急,從142兌1美元直奔147,極速跌穿當局去秋入市干預的水平。
從美債拍賣的反應來看,市場需求遠較悲觀派所說殷切,而財政部已把一般賬戶現金餘額目標定在6500億美元水平,據報回補進程沒十足也達九成,意味高峰期已過,踏入第四季,發債量將回復正常,供求一旦重歸平衡,美國長債孳息率可望逐步穩定下來甚至回落,大大有助日圓紓緩貶壓。倘若美債供求因素引發的息差擴大是圓滙跌勢加速的主要推手,息差趨穩在第四季也許能反過來成為日圓喘穩以至反彈的催化劑。
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上周六接受《讀賣新聞》採訪時的講話,既把退出超寬鬆意向表達得更加清晰,同時觸及退場面對的困難,日圓聞言急彈後能否延續「強勢」,還須多方面因素配合,但其言論已為日圓短期「轉運」打開了一絲缺口,美國長債孳息率近期升勢若得到修正,日圓單邊貶值勢頭便有逆轉可能,值得密切留意。
植田在訪談中指出,由現在至年底,日本將有足夠數據協助央行評估是否需要退出負利率政策,當中薪資增長速度是決定物價的關鍵,卻重申目前離穩定地實現通脹目標尚遠,將繼續耐心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不過,他提到要「安靜」退出,以免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此一表態,也許是美元兌日圓一度從10個月高位147.87急劇回調的主因,連帶日本10年期債息亦短暫升越0.7厘,創9年新高。日圓和債息彈後回順,先前的反應是否過了頭,有待投資者進一步消化。
自去年底以來,日本央行已兩度調整孳息曲線控制政策(YCC),日圓滙價不升反跌,關鍵正在於央行一天仍對長債息率維持上限,便有需要進場購債遏抑利率升勢,遇上美國長息持續走高,息差擴闊無可避免,政策與操作本身就存在重大矛盾。
圓滙去從還看儲局
植田周末的言論,似有引導市場為日本更快退出超寬鬆做好準備之意,但歸根究柢,日圓能否擺脫弱勢,取決於何時方能打破美日息差魔咒。油價近期顯著上揚,加劇了市場對美國通脹再度升溫的憂慮,惟在鐘擺的另一端,美國職位空缺、自願離職率皆反映就業市場持續降溫,兩股力量如何影響局方決策,才是主宰債息、美滙以至日圓後市的決定性因素。從這點着眼,聯儲局官員本月底議息後透過點陣圖釋放的利率峰值訊息,較植田最新表態更能左右日圓命數。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股入市取態趨審慎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