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8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借古鑑今 危機迫使管治精英改革

過去數周筆者一直在談論周期,周期在字典的定義大致是有規律地重複發生的連串事件。不過,筆者所談論的歷史周期雖然在過去許多世紀重複出現,但不是像日出日落般有規律,發生的時機各不相同,可能隨機出現,也可以出自我們未能完全理解的原因。筆者本周繼續討論進化人類學家圖爾欽(Peter Turchin)2016年的著作《終結的時代》,探究精英階層過剩如何引致危機爆發。

筆者上次說過圖爾欽推算每個周期歷時約50年,但其實他的著作中有更詳盡的敍述。簡而言之,他提到世代周期(generational cycle)約每50年重複一次,而世俗周期(secular cycle)是結合歷時約一個世紀的整合階段和為時約一個世紀的瓦解階段,整個世俗周期一般歷時約150至300年,但期間的長短會根據社會特點而產生很大差異。

圖爾欽辨識出的這兩個重複出現的周期,世代周期較有規律,因為與人類壽命相關,至於涵蓋時間較長的世俗周期可能變化更大,但仍遵循可識別的秩序。連同之前介紹的地緣政治學家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所提出的重疊出現的制度周期及社會經濟周期,兩位學者的理論都指向我們在不久將來迎來危機期,因此值得關注。

圖爾欽的數據顯示,這些周期數千年來在許多不同社會發生,而且很少有好收場,各時期精英階層的遭遇尤其糟糕,通常會失去財富和權力,一旦他們統治的社會被攻佔或瓦解,甚至會丟掉生命。儘管說這些周期鮮見和平收場的例子,但也曾出現,圖爾欽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兩個例子,筆者將逐一討論,因為這些例子或有助於我們克服未來數年出現的挑戰。

兩個例子都來自圖爾欽所謂的「革命年代」,約為1830年至1870年,當時幾乎所有大國都在經歷革命或內戰,或兩者同時爆發,但英國和俄羅斯卻是例外,儘管兩者都面對類似壓力,應對方式與其他經濟體則截然不同。

英國俄羅斯前車可鑑

先說英國,曼徹斯特市1819年爆發大型示威,要求落實全面男性普選權及改善工作環境,遭當時政權暴力鎮壓,造成15人死亡和數以百計示威者受傷,這場被稱為彼得盧屠殺(Peterloo Massacre)的事件震驚全國。精英派系之後就如何應對事件爆發激烈討論。1831年,由於這次衝突,導致英國國會解散、僅相隔一年再次舉行大選,並由改革派勝出,但有關議題一直未見解決。動盪持續至1867年選舉權擴大到所有男性公民,期間爆發過數次騷亂和示威,也通過了一系列勞工法例和其他旨在改善貧窮工人狀況的改革。

學者一般同意,這個時期是英國數個世紀以來最接近革命的時期,儘管也曾發生暴亂,但程度不及其他歐洲國家,原因之一是英國當時偌大海外版圖,為不滿本土政治的一群提供出走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精英階層願意採納以往難以想像的改革。圖爾欽指出,在1832年選舉權擴大到較小的地主和部分城市居民,當年的改革法案亦改變了議會內的權力平衡;1834年的濟貧法修正案,以及期間工人爭取成立工會的權益鬥爭,這些發展令實際工資到1850年收復了自1750年以來的失地,1867年後,工資開始以當時空前的速度增長,其後50年翻了一倍。

英國的精英統治階層並非輕易又迅速地完成上述工作,是經過近50年爭論和談判後促成的改變,而且代價高昂,涉及制定多個巨額開支方案實施這些改革。無論如何,英國能避免爆發革命,在於該國精英至少願意滿足那些陷於苦難的多數人的部分訴求。

俄羅斯的情況不同,與英國結盟打敗了野心勃勃的拿破崙後,成為歐洲大陸陸上霸主。不過,隨着工業革命推進,俄羅斯在經濟現代化方面相對落後,部分原因或是該國仍實行農奴制度,即奴隸制的一種,以及擁有大批處境還過得去的農民階級。從當時俄國精英階層看來,當地「財富泵」(wealth pump)機制運作良好,毋須轉型至那些新穎的工廠。

然而,隨着糧食供應與可耕地減少,農民的不滿與日俱增,但促使俄國精英階層意識到改革無可避免,是必須面對的外來衝擊。圖爾欽指出,俄羅斯於十九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沙皇政權失去合法性,加上憂慮農民階層爆發的不滿,將重演過去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普加喬夫起義(Pugachev's Rebellion),讓俄羅斯統治階層確信是時候解放農奴。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曾向貴族表示,較好的方法是從上而下推動廢除農奴制度,而不是等到由下爆發的力量將其廢除。

「財富泵」運作需改變

亞歷山大二世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行,解放農奴及推行其他改革。這些措施最終化解了社會緊張,並避免觸發革命,或至少延後了革命的發生。改革下,許多貴族無法維持昔日地位,他們的子女要通過提升學歷來改善收入,通常在政府任職。這很快形成了太多精英追求稀少的空缺,令上流和較低階層的人都感到沮喪,並於1917年爆發首次俄國革命,遭鎮壓後,同年再爆發10月革命(Bolshevik Revolution)。

圖爾欽表示,英國和俄羅斯有兩個共通點,兩個社會不僅由精英管治,而且是能幹的精英,明白順應時勢的道理,兩者都幸運地願意犧牲短期的自我利益,造就較長期的好處。

回看今天,美國的管治精英以不同形態展現在今日的代議民主政制中,權力部分掌握在政治和官僚階層手中,但更多地由那些能夠影響政治家和官僚階層的人把持,這通常意味着富人影響力重大,雖然社會上肯定存在具影響力的非富人群體。

不過,美國的富裕管治階層也有不同派系,各懷截然不同的目標和方式,而且還有反精英一族。此外,美國還有規模大得多的中產和低下階層,與不同的精英派系關係有好有壞,這並非單純的黨派分歧,卻衍生更為多變、更難預測的發展。

那麼,美國能否通過改革來處理眼前的困局?面對今天如此分裂的環境,實在是無法說得準如何在危機來臨前,迫使大家思考和落實至今無法想像與實行的改革。圖爾欽認為,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精英階層改變「財富泵」的運作,令工人階級得到更多好處。他在著作末段提到,美國管治階層今天處於人類歷史中曾反覆出現的局面,那就是普羅美國人不再支持管治精英,大批高等學歷者由於追求精英位置時遭遇挫敗,搖身變成夢想推翻現有政權的反精英分子。

大部分富有的既得利益者不願意犧牲任何個人利益,僅為了維持現狀,這從技術上來看就是「革命形勢」(revolutionary situation)。對於管治階級而言,革命形勢有兩條出路,一是他們被推翻,二是通過連串改革重新平衡社會體制,逆轉貧窮擴散和精英過剩的趨勢。一個世紀前,美國的管治精英曾經做過一次,如今能否歷史重演?

圖爾欽相信,樂觀地看,即使不用訴諸革命或災難性戰爭,也可能關閉「財富泵」的運作並重新平衡社會體制。更重要的是,當自私的管治階級把社會搞得一團糟時,另尋出路是好事。社會上99%群眾有責任要求管治者採取有利於共同利益的行動。複雜的人類社會需要精英,包括統治者、行政人員與思想領袖,才能良好運作,大家不希望反精英,而是想辦法限制他們的行為,讓所有人受惠。

美國精英階層未到臨界點

筆者認為,這是知易行難的事,坦承並非完全同意圖爾欽的主張,但確實需要類似的行動來避免可能較大蕭條更嚴重的金融危機。債務問題已令美國陷入經濟上不可持續的境況,解決債務危機必須痛苦的改變,危機爆發前將之解決,總勝於危機爆發後才動手,儘管歷史表明這極其困難,卻非不可能的任務。

說回美國人口統計學家侯尼爾(Neil Howe)提出的理論,他認為嬰兒潮一代最後會清理很大程度上他們所製造的亂局,這聽起來與近200年前在英國和俄羅斯發生的情況相似,那就是精英階層意識到改革在所難免,而尋求加上自己的印記。

之前提到的俄國改革歷史,筆者相信,當時的精英階層希望避免爆發革命,但同時看到改變在所難免,遂決定趁機推行改革。故此,雖然看起來不太可能發生,圖爾欽確實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歷史實例。

不過,筆者不認為今天美國的精英階層已到達這個臨界點,不同派系仍然自信在毋須作出妥協或犧牲下,實行各自認為能達到所想結果的行動。可以說,也許要爆發一場危機才能改變他們這種態度,但最好當然是不會成真。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