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8日
「宅男」一詞起源於日語「オタク」(otaku),並不僅指沉浸於特定興趣或活動中的人,更對應着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他們常將自己與社會主流維持一定的距離,特別是對於熱中於動漫、遊戲或科技的男性來說。很多「宅男」選擇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與父母共住,避免面對現實世界的壓力,專注於他們所熱愛的事物。這種選擇可能源於社交挑戰、對外部世界的不滿或其他更複雜的內在原因。
在香港,「宅男」文化是否也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潮流?儘管我們缺乏專門針對「宅男」的統計,但統計處近期發布的《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23年版)》卻給了我們一些有意義的指引。這些數據不僅呈現了香港男女在家庭結構和居住模式的差異,還間接揭示了香港「宅」文化的真實情況【表】。
「港宅」男比女多
首先,25至64歲的男性中,有超過兩成選擇「只與父母同住」,這一比例從2011年至2021年都保持相對穩定。相比之下,同年齡層的女性,此比例僅約15%。這樣的數據顯示,香港的「宅男」確實可能比「宅女」要多。他們或更傾向於留在父母家,不追求或遲遲不建立自己的家庭。
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這一性別差距似乎逐漸擴大。到2021年,25至64歲的男性中,有高達26%選擇只與父母同住,而女性則只有17%。
這種擴大的差距反映了什麼?是社會壓力、經濟問題,還是文化因素造成的?或者這背後還有其他隱藏的原因?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不只是由於我們不希望男性都「宅」在家並與父母同住,而是因為這些(一般都喜歡動漫或打機的)「宅男」失業率平均都較高。
有研究指出,這些熱愛動漫或遊戲的「宅男」失業率往往較高。事實上,幾年前的研究已經揭示了電子遊戲對年輕人失業率的影響。這些研究發現,與女性相比,低學歷男性的失業率正逐年增加,除了經濟狀況及男性主導行業的結構性轉變之外,電子遊戲的流行也在某種程度上對此負有責任。根據他們的數據分析,近年低學歷男性的失業率偏高,有兩至三成可以由電動遊戲日趨普及來解釋。
宅男失業率較高
同樣地,根據香港統計處的資料,本地15至19歲年輕人的勞動市場亦有類似的趨勢:從1985年至2010年,本地15至19歲男性的失業率為16.9%,女性為14.7%;但到了2010年後,這一數據有所變動,同年齡層的女性失業率降低至11.6%,而男性只降到15.7%。換句話說,在2010年前,20歲以下的男性失業率比女性高15%,在2010年後,這比率上升至35%!
顯然,影響失業率的因素眾多,「宅男」文化只是其中之一。但隨着「宅男」和「宅女」文化的興起,我們必須關注其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的潛在影響。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借古鑑今 危機迫使管治精英改革 |
上一篇: | 負面情緒漸消化 港股毋須太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