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日
也許是為了吸引文科學生選讀,也許是為了沖洗太強烈的銅臭味,經濟學課堂上和教科書中,間中會加插一些「文學典故」,以求學生產生共鳴。這種教法,從未試過,不知是否有效,只知道在經濟學導論最常引用的是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百多年前發表的《沒選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詩中主角在森林面對兩條路,思前想後,選了其中一條,另一條就要放棄了。無數的經濟學老師,無數的入門級讀物,都以這首詩來介紹「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亦即放棄了最高價值的選擇)的概念:看見這條路上的景色,就得錯過另一條路上的風光了。
以這首詩作為例子,其實不太合適。
在2015年,《紐約時報》評論家David Orr出版了一本以這首詩為名的著作,副題是Finding America in the Poem Everyone Loves and Almost Everyone Gets Wrong。大部分人的解讀錯在哪裏,容後再談,這裏先交代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話說佛洛斯特跟英國詩人湯馬斯(Edward Thomas, 1878-1917)是好友,經常到郊外散步。多愁善感的湯馬斯,總是為走這條路不走另一條路的選擇而懊惱,對錯過了的經驗念念不忘。相比下,佛洛斯特理性務實得多,覺得朋友想法很有趣,於是寫了《沒選的路》初版,算是給朋友的一個玩笑調侃。
兩條路根本無甚分別
詩中的第二段,可見到戲謔的線索。原來兩條路上的風景,根本分別不大(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而且路人踏步的痕跡,也沒有明顯差異(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沒有一條路特別小眾冷門。走這條路,走那條路,放棄的大致一樣,情況就如你面前只有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蘋果,你只想吃一個,那就隨便二揀一,不用自尋煩惱了。
經濟學者教「機會成本」,提到「花時間上堂就不能補習賺錢」、「捱夜睇波放棄的是睡眠休息」等例子,涉及的是不同但可以排序的選擇。《沒選的路》中的兩條路若果無甚分別,選擇也就有點無聊,因此不是個教「機會成本」的合適例子。
大部分人如何錯誤解讀這首詩?《沒選的路》也許是最多美國人知道的英文詩,尤其是詩中最後3行,會在電視電影廣告中出現,會印在咖啡杯上,會在宴會演詞中聽到,更會以智慧金句形式出現在互聯網上: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斷章取義,我們會以為這首詩在歌頌特立獨行的勇氣,寧願選擇別人不願意走的路,因而走出與眾不同的光明前途。例如電影《暴雨驕陽》尾段,老師引用這幾句勸勉學生,場面動人,取的正是這個意思。
事後解釋與現實的距離
其實,difference是好是壞,是一路平安還是多災多難,詩中沒有說清楚。再者,在這3行之前,主角說這是多年以後會作的感嘆(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加上剛才提到兩條路根本無甚分別,所選擇的一條也不是較少人走,那著名的3行就可以被解讀成自我安慰、自圓其說的假話,而不是足以激動人心的勵志警句了。
《沒選的路》的確有個人主義、選擇自主的含意(例如在20行的詩中,「我」字出現了9次),但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的「正能量」解讀,明顯地跟詩中內容有衝突,跟佛洛斯特本人的性情想法也不太吻合。奈何習非成是,這個金句式的理解依然流行,還是會有嘉賓在畢業典禮中引用,還是會有人把這首詩記錯為The Road Less Traveled。
回說經濟學,與其用《沒選的路》教「機會成本」,不如用詩中最後一段指出經濟學的一種本質。經濟學者,就是那個多年以後回顧過去的人,看的不只是自己的選擇,而是所有人的經濟行為。為什麼人要這樣做?為什麼市場上會出現這個現象?為什麼企業會作出這決定?事後解釋,選這條路,不選那條路,必有其理性因由,必定是處心積慮,其中利害必有數可計。
至於路人是否真的這樣想,還是糊裏糊塗的隨便作選擇,這就跟佛洛斯特在《沒選的路》中到底想表達什麼一樣,不得而知了。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華為新驚喜 國產晶片堪憧憬 |
上一篇: | 人行措施浪接浪 商品沖喜股市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