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1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國精英過剩 社會政治恐不穩

過去數周筆者評論兩本著作,當中美國人口統計學家侯尼爾(Neil Howe)新作《第四彎在此》的理論建基於世代原型(archetype),地緣政治學家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在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暫譯《平靜前的風暴》)指出制度周期及社會經濟周期正在重疊出現,兩人都指2030年前將出現連串高潮迭起的事件。

高等學位畢業生供求失衡

筆者本周繼續探討預測未來5至8年將爆發危機的歷史周期,焦點落在進化人類學家圖爾欽(Peter Turchin)的2016年著作《終結的時代:精英、反精英和政治解體的道路》(End Times: Elites, Counter-Elites, and the Path of Political Disintegration)。基於圖爾欽的成長經歷及學術範疇,其看法有別於侯尼爾及弗里德曼。他在蘇聯出生及長大,文化及政治背景有別於西方,曾見證社會急劇轉變。

作為知名科學家,圖爾欽屬擁有博士學位的生物學家,目前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大學擔任榮休教授。他從昆蟲生態的研究引伸到人類的歷史模式,例如為何某種甲蟲在特定地點出現,一度在此棲息繁衍,然後近乎消失?經深入研究,就會發現甲蟲選擇棲息地通常着重天然資源,以及天然資源如何在昆蟲間分配。

圖爾欽察覺人類歷史也出現類似模式,社會形成,趨向繁榮,然後衰落滅亡,被另一個社會取代。這種社會更迭模式重複出現,形成規律,可以視為周期。他蒐集有關數據以量化這種模式,在學術團隊協助下提出歷史動力學(Cliodynamics),利用數學模型來研究人類發展。

在《終結的時代》,圖爾欽解釋Clio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司掌歷史的9位繆斯女神之一克麗奧。他指出,與同僚研究過去1萬年的人類歷史,發現呈現反覆出現的模式,就是即使人類社會結構多複雜、社會間存有多大分別,但所有社會都以同一基本原則建成。從一開始,其團隊集中研究政治整合與瓦解,尤其聚焦於國家的建立與崩潰。圖爾欽形容,人類政治歷史是紛擾最多的一環,過去數千年間各地社會一再出現的政治動亂,都是由基本相同力量推動的可預期政治不穩浪潮所引發。

圖爾欽描述,在歷史上,例如美國這樣的國家若實質工資出現凍結或向下,導致貧富懸殊加劇,擁有高等學位的年輕畢業生供過於求,政府債務不斷膨脹,公信力卻持續下滑,國家出現這種不利發展,意味步向政治不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上種種因素在美國開始出現不祥的轉折,數據指向2020年前後爆發政治動盪,目前正處於這個時間點。

「人性」模型缺點較少

筆者一向對經濟模型抱懷疑態度,皆因經濟常有重大改變,曾經奏效的模型最終不再管用。不過,圖爾欽的模型缺點較少,因為其根源出於數千年來的人性,而人性軟弱愚蠢的一面恒久不變。在1979年,知名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為研究行為經濟學奠下基石。其中一位大師的結論就是人類都是非理性的,至少從經濟行為而言如是,而且人類可預測的非理性這一點,與圖爾欽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

根據圖爾欽觀察,社會分化為精英(elites)與平民(commoners),後者可稱為農民與工人階層。在人類早期歷史,農奴或奴隸也撥入平民階層。現今中層及下層階級生活水平遠高於農奴或奴隸,但顯然跟精英有別,於是細分出上層、中層及下層。

平民「貧困化」難上流

精英是怎樣煉成的?圖爾欽認為是學歷與財富,也就是權力的基礎,導向舒適生活,成為人人追求的目標;不過,社會發展初期,平民普遍對生活感到滿足,所以樂於傳宗接代,兒女成群,但家庭成員愈來愈多,最終分薄社會資源。稀少的資源愈來愈昂貴,擁有資源的精英從中獲利。精英不斷積聚財富,攀上該階層的人也愈來愈多,圖爾欽深信「精英過剩」正是危機的源頭。

精英都自認有權享有所屬階層的好處,「精英過剩」引發競爭,落敗者貶到下層,處於頂層的精英階層日益「離地」,平民更難向上爬。社會不均擴大,部分人變得激進,衍生出反對精英統治的階層,圖爾欽稱之為「反精英」(counter-elites)分子。

與此同時,精英階層消耗愈來愈多經濟資源,平民階層變得「貧困化」,就算努力工作也不能向上流,抱怨欠缺機會。

這種社會不穩狀況能夠長期持續,但一如筆者常引用的經濟「沙堆」比喻,某些情況下只要加上一粒沙就足以使沙堆崩塌。圖爾欽覺得社會「沙堆」崩潰源於精英階層分裂,給予「反精英」及「貧困化」的平民起義的機會,從而引發危機,最後物極必反,下一個周期展開,圖爾欽推算每個周期歷時約50年。

整個周期的經濟核心就是圖爾欽所指的「財富泵」(wealth pump)機制,「財富泵」指精英階層控制的資產不斷增加,但其他人的財產及薪酬卻不斷「縮水」。《終結的時代》提到,「財富泵」無論對精英階層抑或平民階層都有重大影響,尤其妨礙社會流動,阻止平民攀上精英階層,加劇精英淪為平民階層,所以國家能否出現階級向上流取決於「財富泵」。

「財富泵」機制運作簡單,企業高管只須確保公司營業額增長跑贏僱員工資增幅,把盈利用於自行加薪、授予認股權等「自肥」措施,行政總裁在退休時則獲得「黃金降落傘」,享有豐厚津貼。

相對工資下滑肆禍

這種機制也可逆行,當工人加薪幅度跑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就難以產生新的超級富豪。儘管部分優秀的人能創造新財富,但為數不多,世代富豪面對破產、通脹、繼承者「分身家」的消蝕,令社會上的超級富豪階層逐漸萎縮。以史為鑑,若頻繁出現社會階層向下流,意味社會政治形勢極度不穩,暴力事件頻生,進入「不和諧時代」。

總括來說,圖爾欽模型的核心就是相對工資(relative wage)及「財富泵」,當相對工資下滑就會引發「貧困化」及「精英過剩」,此兩點正是社會政治不穩的最大推手。筆者憂慮這將是美國本世紀二十年代的寫照,而圖爾欽認為不同的文明社會曾多次重複這種模式,並非美國獨有。他引用聯儲局經濟數據庫(FRED)圖表,比較自1980年來美國16歲以上全職僱員周薪中位數與實質人均GDP的差距,兩者在1980年的水平同樣設定為100。

根據FRED圖表,截至2023年中期人均GDP升至201.8,工資漲至113.7,代表GDP升幅超出薪酬增長約7倍;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周薪中位數而非平均薪酬計算,意味一半工人加薪幅度更低,這正是「貧困化」的寫照。為何自1980年起統計?圖爾欽解釋,該年份是前一個周期的低位,距離爆發經濟大蕭條逾半個世紀,精英階層開始背棄慷慨。目前踏入本周期的第43年,預期危機快將降臨。

從圖爾欽觀點來說,相對工資是關鍵,為免最壞情況出現,必須開始收窄人均GDP與工資的差距。儘管目前美國薪酬節節上升,但不足以縮減差距。經濟收縮只會引發更嚴重問題,經濟持續停滯多年或可化解問題,可惜美國沒有等待的餘裕,「精英過剩」問題已經失控。

中國青年失業率高

除了富豪,知識分子也屬於精英階層。可是,過去數十年高等教育普及化,高學歷者數目大增。社會也製造期望,讓年輕人深信大學學位是改善生活的鑰匙,以為只要取得學位就確保覓得高薪厚職,甚至不惜欠下一大筆學生貸款追求學位,結果很多畢業生的美好生活成為泡影,部分人感到失望。

這並非美國獨有問題,世界各地也出現類似窘局,尤以中國為甚。目前中國年輕人失業率最少20%,很多父母為了子女取得吃香的學位,作出種種犧牲。然而,中國經濟表現放緩,求取好工機會渺茫。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