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近年不少財經書籍及視頻都有討論財富自由(或稱財務自由),經常都以年薪20倍的流動資產為「自由」的基本界線。這筆資金如果都投資到長期債券、高息股、房託等高息產品,能產生年回報5%的現金收入,的確能複製原來的薪金。
首要分析個人物慾
因此,以20倍年薪為討論基礎的確合理,但是坐擁20倍年薪資產,又不一定能維持原有的消費模式。以經典的農曆年電影《富貴逼人》系列,主角一家中了六合彩後,花在吃喝玩樂的錢就愈來愈多;再加上電影橋段的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一家人暴富暴貧了好幾次。又例如10年前的美劇《絕命毒師》,主角是化學專家卻不得志,最後墮落成冰毒製造師,他第一筆販毒收益治療了自己的癌症,第二筆則給太太拿去了拯救她情夫老闆的生意。花了四季不斷製毒販毒,他才真的存下金錢!
「絕命毒師」的錢是犯罪所得,所謂「冤枉來、瘟疫去」,還合乎社會接受的因果關係,最近跟從事財富策劃的朋友見面,這類總存不了錢的例子他就見過不少,往往都是每次累積了一點資金就整筆用光,最誇張例子是,客戶屬30歲前就月薪六位數字的專業人士,卻到接近40歲都從未收取過一次股息!
花光整筆資金,有時候是自己的問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30歲左右的大筆消費,離不開買樓、結婚、買車等幾件,這些「人生大事」當然應該進行,但是有些人卻以「一生只有一次」為由,窮奢極侈。最極端的不單花掉10年積蓄,還背了大額債項要慢慢償還;部分例子更分不開「必須」和「希望」。以積蓄做首期買樓一般屬於良好決定,但是在這基礎之上,花大筆錢去裝修,非必需品卻增加了整體財政負擔。因此,財富策劃師朋友說,分析自己的物慾往往是通往財富自由的首個關口。
出現狀況或清空儲蓄
當然,撇開了犯罪所得這個惡因,像「絕命毒師」那樣,家族之間不停出現狀況,結果存款一次又一次「清空」亦非罕見。朋友說,不少明星名人都曾經好幾次需要幫助家族,惟長貧難顧,如果家族中人累勸不聽,到最後還是只能斬纜。「清官難審家庭事」,區區一個財務顧問很難直接給太具體的建議,但他都會解釋,每次清倉是消耗了客戶自己幾年的青春。
另外,20倍年薪的目標往往太遙遠,能夠直接達標的散戶都極為自律而又擁有財經知識,根本不需要朋友幫助。因此,像麥理浩徑也會分開十段一樣,朋友說他會提供一些較低的門檻,幫助客戶建立習慣。對於35歲以下的客戶,他一般會以「產生一個月月薪的股息」為首個目標。
達標見滾雪球威力
要投資組合產生一個月月薪的收入,以5%折算就是等值約兩年工資,靠財政紀律大家都可以幾年內做到。這規模的資金也不需要太多的策略,全部投資在兩三隻藍籌股亦屬合理。根據朋友經驗,當客戶第一次收到「月薪股息」後,往往就意識到「滾雪球」投資的威力,由半信半疑變成了忠實信眾。
當客戶自己相信累積資金的好處後,自然就會從另一角度考慮上面提及的種種清倉原因,明白了每次花掉不只是「存款」,更是產生將來現金流的機會。朋友說,其實只要客戶有了這層知識之後,分散投資和啞鈴投資法等其他財經知識才能真正起作用。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