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日
創刊12年的《晴報》兩日前於社交網站宣布,將於9月15日發行其最後一期報紙。這消息短時間內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此次停刊的決定,對於許多員工和讀者來說都頗震撼,尤其是考慮到《晴報》是經濟日報集團(00423)旗下的另一份刊物。這也令紙媒的前景再次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這個新聞似乎再次確認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紙媒銷量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下滑。
電子化屬大趨勢
這次《晴報》的停刊只是冰山一角。長久以來,媒體電子化已經成為報業大趨勢。以《紐約時報》為例,根據其年報顯示,目前擁有大約1000萬的付費用戶,但其中只有不足一成是紙媒用戶,餘下近九成都已轉向電子版。就連《華爾街日報》等大型媒體也面臨同樣的轉型壓力。在這數碼化時代,紙媒似乎日漸失去了它的地位。
電子化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它更反映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選擇,他們希望隨時隨地接收資訊,而不是等待每日的報紙送達。事實上,一位年長同事曾向我透露,現在還堅持訂閱《紐約時報》實體版的用戶,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人士。
與紙媒相比,電子媒體還有一個明顯優勢,就是能夠提供個人化的內容。說過了,在媒體數碼化的今日,訂享經濟大行其道有其道理。透過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偏好,媒體能夠向其推薦更符合他們興趣的文章。這不僅提高了用戶的閱讀體驗,也使得媒體能更精準地投放廣告,達到雙贏的效果。
紙媒用戶需求彈性低
儘管電子版本用戶的數量超過紙媒用戶,但紙媒對媒體公司仍然有相對高的價值。以《紐約時報》為例,實體報紙的定價是電子版本的幾倍,這部分是因為訂閱實體報紙的讀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學術點來說,即是這些讀者的需求彈性一般較低。這有可能是因為這批讀者普遍年紀較大,多數是報紙多年的忠實讀者(那位年長同事是其中之一),要他們上網看霍士新聞是有點難度。
換句話說,對《紐約時報》來說,實體報紙的邊際利潤仍然較高。事實上,根據一篇3年前《紐約時報》的報道,當時《紐約時報》的電子版收入約1.85億美元(折合大概14.4億港元),才第一次超越實體版收入約1.75億美元(即13.7億港元左右)。
雖然紙媒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它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對於那些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的讀者來說,紙媒或許仍然是他們的首選。不過,這種模式不適用於像《晴報》那種以廣告收入為主導的免費報紙。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第四彎靠千禧世代推動革新 |
上一篇: | 英持續加息 樓市具防守性未受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