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2日
過去一個星期美股道指繼續在高位上落,科技股本來已轉弱,但亞馬遜前景被看好後扭頹勢,誰不知近日又回順,如果玩單一交易周期,即沒有分長中短線策略,又沒有超人的功力及幸運,很容易放完又買,買完又放,又或是今天以為買中,第二天才知道中伏。美股最好回調10%至15%來「降火」,以防「谷爆」玩到有債務問題衍生熊市。
筆者認為,短線太熾熱的牛市只會令少數人賺大部分人錢,就如三線股都是短爆後內幕賺夠即走,散戶全輸的格局。好的趨勢理應有對應的業績支持,科技股市盈率理應相對高,便盲目認為200至300倍也合理,是投資中的大忌。港股方面,繼續有浮沉冇方向,起碼要等美股企穩才有力上。
核心價值觀變化不大
延續上周話題,我們投資不應照炒別人的招式,未計你與他們在身家、環境、職業上顯而易見的分別,以及對方是否擺明誤導。筆者認為背後仍有三大主因:時間、認知、風格上的分別,今次繼續講認知及風格如何構成影響及「解決方法」。
筆者算是比較進取地改變自己、以尋求進步的人,每年有約兩成的改變,每隔5到10年差不多成了另一個人,但核心價值觀也是不太變的,適應不了這個虛擬的新時代。有些虛擬科技,如網上會議的軟件可以畫圖及整合資料,能夠幫助我們大幅縮短距離或增加溝通效率,但虛擬貨幣或虛擬藝術真的不合筆者口味,是個人不會玩的投機,可是這不代表其他人不能從中獲利。
別人的招式需要經過核心價值觀的過濾才可投入我們的系統內,筆者買賣正股及炒衍生工具已經夠忙,沒有多餘時間去顧及更多的工具,但有些人就是接受得到「有乜炒乜」,我們要接受自己與別人是不同的個體,就算是家人也理應是獨立自主的。簡單如「投資」這個詞也有很多演繹,很多廣告所寫的投資在筆者字典內是投機,不少廣告內的理財計劃只是推廣理財產品,而且只包括他們的產品才叫能夠理財,而不是如何打理金融、地產、生意、藝術品或其他的計劃。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不是每條大路你也行得舒服。要學習和吸收任何一種投資技巧,也需要先了解其創作者的世界觀,新手可以先放下期望左學右學,但絕不要太上心,因為你的認知未必足以分辨投資是非,預了用3到5年去消化及建立自己的世界觀,筆者就花了15年才叫做成熟。見過急於求成的年輕人,做了金融兩年以為自己好勁、能睇通世事,最後連大客戶也失掉,該類年輕人在錯誤後亦不會認錯反省,表面上他/她是相當和善的,我們要小心與這類人打交道,先了解對方的價值觀是否正常或與你夾得來(也要檢視自己有沒有問題),否則,很易被他們的職位或名號誤導。
風格由喜好及世界觀形成
每個人的投資風格也是由喜好及世界觀形成,例如保守與進取、快手與慢動作。筆者是「保守快手派」,寧願賺少一點也會拿八成以上把握的利潤,掌握不到的盡量少玩;另一種保守是一聽到有風險就驚,不計機率只求安心。筆者把進取的人分成三種,一種是機率低一點但回報夠高的理性進取,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的進取,最後一種是喜歡賭一鋪求過癮的進取。他們喜好也大不同,有些喜歡藝術品或實物,投資就只買摸得到的,另一些人就「不虛不買」。
簡單來說,風格很多時是由環境及經驗所形成,有些對我們有用,但亦有機會阻礙你的投資。投資初期可以是因為招式未練熟、心理壓力過大、因角色關係受他人左右等等,本來這些只是短期的影響,可是在長期處於該種環境下,本身性格也會改變。上回講的時間與時間觀也是息息相關,經年累月之下,時間觀的分野可以令差不多的策略成為天與地的效果,詳情請看Philip Zimbardo的《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我們要刻意抽離去檢討有沒有因為過去環境養成了不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更重要是找到自己感覺良好的投資技巧,再對照是否適合參與的市場。以筆者經驗為例,就算是主要使用技術分析,也喜歡買自己較認識的板塊或股票,而買科技股當然是以美國市場為主。可是,買美股就要適應華爾街的世界觀、技術走勢風格、基本面觀點,因為與港股大大不同,強加自己的一套在不認識世界有如逆風渡海,很易「坐艇」的。
最佳投資與最適投資.之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底層中的瑞幸重上頂流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周五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