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5日
早前有客戶重組自己的業務和持股架構,今年有幾個月要暫停證券買賣。以散戶角度來看,最安全做法是事前出售整個組合,換成現金,然後在架構完成重組後,再將資金投資到證券之中。但是機構投資者持盤較大,股票和流動性高的債券還能隨意出售,其他例如較小型企業的高息債或者各項基金投資,要贖回比較複雜,而且幾個月後再投資亦費時失事。
再者,機構投資者又會有融資策略,由借債到各類輪證的信用額,都靠背後的核心投資組合支持,賣盤又會牽涉一大堆拆倉,執行不容易。因此,客戶最後決定是,在年初開始就讓90天以下的短期輪證自然到期,不再開新倉;借債則盡量貼近核心持盤的貨幣比重,避免貨幣巿場波動影響槓桿率。剩下來的就只要求我們以「持盤最少6個月」的心態選股,務求重組期間不再需要換馬。
結果,這半年幾個海外巿場都急升,客戶的投資組合都隨之水漲船高。期間美國有銀行倒閉、通脹一度狀似回升,以及一直揮之不去的衰退陰影,我們都毋須給予額外意見。而且,不用煩惱是否需要賣掉急升的倉位,結果有個別倉位一升再升,至今成績就很不錯了。
總括來說,現在我們在做重新操盤的前期分析,客戶的投資組合不單健康,甚至因為升值了,各類指標反而偏向保守。
當然,個別客戶的單次經驗只是單一數據,不太有代表性。何況6個月還未過去,本文也可能成為了「燈神文」,巿場回吐的話,屆時客戶的狀況未必仍像現時一樣樂觀。而這次「點穴投資法」,有不少可以借鑑的地方。
債券高息股毋須頻換馬
首先,債券和高息股本來就不太需要頻密換馬。半年時間說長不長,但也已經是兩個季度,這些倉位大都派了兩次息。客戶的投資組合有借債,這些現金流收入大都拿去了償還利息,惟因不能亂動倉位,剩下的現金便用來償還部分本金。這些現金倉位每年派息率5至6厘,半年就拿了約3厘現金,用以償還本來是槓桿率兩成的負債,實際上就減了約一成的負債。
企業之間的大型併購和私募基金的槓桿收購(LBO),往往都靠借債來收購外面的企業,除了重組業務和裁員減輕成本等作業之外,以收入還債亦是創富的重要之舉。像上述例子,半年能減債一成,5年就可還清原來的債,就成了改善業務等營運策略之外,每股盈利增長的另一途徑。
讓增長倉位發揮威力
不過,「點穴投資法」最有威力的還是增長倉位。也許真的純粹幸運,這半年剛好碰上了AI浪潮,持有美國七大科技股,升幅都以幾成甚至數倍計算。就是不揀股,單單持有3倍納斯特指數的TQQQ,年初至今的升幅亦以倍數計。
雖說不少投資界名宿都表明要讓贏家一直跑下去,不要為了少許升幅就賣盤,不過當下看着倉位愈升愈快,能夠忍手不沽貨就需要學習情緒管理。若果被點了穴,反而不需要每天思考這些問題,簡化了整個流程。
這半年海外處於升巿,因此純以結果論當然好像很樂觀。然而,事前我們也排除了部分基本面不穩健的倉位,故即使這半年來有錄得下跌的主要巿場,但是對客戶影響不大。而且客戶下這個決定的時候,全球股巿剛經歷了2022年的跌巿,在經濟沒有進一步惡化的前提下,今年上半年再進一步下跌的機會算比較細。這些能累積資金的客戶,有時也分不清他們到底是眼光準,還是時運高,但卻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投資勇氣。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猶太家族致富秘訣 |
上一篇: | 奢侈品股價格不菲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