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
5月中旬,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陝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屆「中國—中亞峰會」,邀請了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的總統出席。
西安市,古謂長安,是孕育華夏文明的古都,亦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乃我國與中亞、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樞紐,見證了上千年東西文明的互動、貨物的流通、經濟的繁榮。應邀出席峰會的5個中亞國家,可說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橋頭堡,更緊密的多邊關係,對推動與歐亞大陸的經濟融合尤為重要。
中國與中亞關係突進
在西安市舉行這次峰會,反映了我國對中亞合作的期許。中亞地區長久以來被認定是俄羅斯的「後花園」,基於地緣政治考量,中國跟各國打交道,只保持在外交層級,就連以互利共贏、經濟合作為主軸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得慢慢地進行。這種情況在2022年的6國外長會晤取得了突破。該次會晤確定這項多邊「元首會晤」機制,促成今次西安峰會。
其實,中國與中亞各國的雙邊貿易一直非常活躍。5國向我國出口農業產品、礦物、天然氣等;反之,各國從中國進口各樣工業製品、機電設備。2022年,我國與5國的雙邊貿易額按年增長40%,高達700億美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曾發表報告指出,中亞5國地大人少,具有龐大農、畜、牧業資源,但由於食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勞動力不足和土地治理落後,導致產能低落,出口一直未有躍進。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向5國提供了多樣協助,提升5國的農業生產力:投資基礎設施、節水灌溉技術合作、生產節水灌溉系統與設備、培養科技研究人才,以及進行應對沙漠化的土地治理工作。
此外,透過國內銀行,中國亦為5國提供上億美元的融資,用於購買生產設備、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培訓人才等項目。
路通、人通、財通。「一帶一路」倡議除了上述投資外,在交通運輸方面亦有不少着墨。中亞各國位處歐亞大陸交通樞紐,因此發展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亞—中東、中國—中亞—歐洲等交通走廊,更是重中之重。其中,擬建多時卻因為地緣政治,遲遲未能拍板上馬的「中吉烏國際鐵路」,在此次峰會終於定了下來。規劃中該鐵路長約500公里,東起我國新疆喀什,途經吉爾吉斯,終於烏茲別克東部,建成後將是中國至歐洲、中東的最短貨運路線,運輸時間比現時節省約一周。
除了這些傳統經貿項目,6國亦於拓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領域,許下了合作的願望。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6國亦以推動《巴黎協定》為己任,開展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合作、實施綠色措施,為治理氣候變化出力。
細讀《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看官會發覺西安峰會的成果,不僅限於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更是一個全方位合作關係。其中一項吸引筆者注意的是,以推動青年交流、聯合考古、文化遺產保護修復等合作為中心,實施「文化絲路」計劃。的確,民心的背向,是國與國合作中不能忽略的重要一環。
無獨有偶,七大工業國集團(G7)於日本廣島舉行的年會,與西安峰會撞期。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G7於2023年全球經濟佔比只剩下約30%,在疫後經濟復甦舉步維艱、加息帶來金融不穩、美國國債上限危機、歐美進入衰退機率增加等困擾下,世人期望全球「最富有」國家領袖,就當下局勢提出真知灼見,亦屬必然。可惜,G7沒有把焦點放在振興經濟之上,世人看到的只是各國各懷心思。而主辦國日本選擇在廣島舉行峰會,也甚具玩味。
港可當嚮導 出謀獻策
筆者洋洋灑灑寫了這些,除了因媒體對西安峰會並不怎樣具體觸及,想為自己科普一下(並與看官分享)這場別具歷史意義的峰會外,也想帶出香港處於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沿位置,更應該放眼這些跨地域、國界的劃時代合作,從以往導向傳統市場,把握機遇走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作為一個高度發展的大都會,香港能否在建設智慧城市方面擔當嚮導?身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是否應該搶佔先機,為中亞的國家、地區提供合適融資服務?作為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能否在急速去美元化的國際大浪潮下,協助推動更多的金融變革?香港要成為創新科技中心,又可否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出謀獻策?在這些範疇,市場觸覺與政策導引,同樣重要。
每逢變局,均意味着機遇。西安峰會反襯着G7峰會,突顯了當下「百年未有大變局」。革故鼎新,才可主導未來走向。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美元陷守勢 靜待聯儲局議息 |
上一篇: | 廣州出差見聞 印證復甦力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