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9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金融大鱷All-in秒殺的獨特觸覺

6月8日,周四。今天在手機上看到一則財經新聞,話說1992年替大鱷索羅斯策動狙擊英鎊大賺10億美元的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一方面深信美國經濟難逃硬着陸,但依舊看好人工智能(AI),並強調輝達(Nvidia)值得長期持有。這位對沖基金名宿認為,在經濟衰退的環境中,體質欠佳AI概念股將被市場識破,優質企業卻必能安然無恙,繼續茁壯成長。

大家可能以為,老畢因德魯肯米勒毋懼硬着陸緊抱輝達而看這篇報道,事實不然。我對該文感興趣,全因它正確點出索羅斯當年擊敗英倫銀行,策動狙擊者正是這位旗下猛將、當時的量子基金操盤人,沽鎊百分百是他的主意。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不列顛經濟深陷衰退,貿然加息勢必死多兩錢。量子基金對準英鎊發難前,突襲意大利里拉已嘗到甜頭,成功在歐洲滙率機制(ERM)中轟出一個缺口。

風險回報不對稱

索老聽罷愛將陳述,非但舉腳贊同乘勝追擊,且極力主張瞓身重錘,向英倫銀行發動「致命一擊」(go for the jugular)。

索羅斯一戰驚天地,幕後功臣德魯肯米勒從此亦聲名大噪。這些傳奇炒家之所以與眾不同,除了膽大心細外,最重要的還是對所謂「不對稱回報」(asymmetric returns)觸覺異常敏銳。英國的經濟環境,其時人盡皆見,但索羅斯聽了德魯肯米勒的分析後,馬上察覺機不可失,出手沒半分猶豫,皆因他比誰都清楚,沽空英鎊是風險與回報極不對稱的交易(tremendous asymmetry)。

作為歐羅前身,ERM成員國貨幣的滙率設有特定區間,即使量子基金戰況失利,英鎊也不可能大幅升值,這意味風險明確可控,潛在虧損有數得計;反之,英倫銀行捍衞滙率若然失敗,英鎊便得退出ERM,幣值難逃劇貶。果不其然,連串干預、加息猶如泥牛入海,央行終在1992年9月16日棄守,鎊滙隨即一瀉如注,史稱「黑色星期三」(Black Wednesday)。索老兩師徒狙擊英鎊之所以成為經典,分析精準理據充分尚屬次要,秒速All-in所需的獨特觸覺,才是大獲全勝的關鍵。

思維觸覺異乎常人

回到今天,人工智能熱潮橫掃全球,輝達不單得到德魯肯米勒垂青,另一金融大鱷、對沖基金Appaloosa創辦人泰珀(David Tepper),上月也披露首季大手買入輝達股份。

這裏講的不是AI,但無獨有偶,泰珀亦擁有異乎常人的思維與觸覺,每當不對稱回報擺在眼前,他都能把握機會分一杯羹,事業起伏雖大,可是從1993年創立Appaloosa至2019年轉以家族辦公室形式運作,扣除管理費及其他開支取得超過25%的複合年均回報,數字最現實,能躋身名宿行列,自有過人之處。

泰珀投資生涯的轉捩點出現於2009年初,時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憑着事業早期在儲貸危機(S&L crisis)投資不良資產累積得來的經驗,一聽到美國政府推出「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ARP),透過購買銀行有毒資產及股權穩定金融體系,泰珀馬上認定大型銀行死不了,政府注資還可產生定價效用,形同為資產「封底」。

一個錢幣的兩面

綠燈既現,Appaloosa股債通殺,以賤價掃入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果斷出手帶來豐厚利潤,不在話下矣。金融海嘯造就布瑞(Michael Burry)、保爾森(John Paulson)等「大空頭」一夜成名,惟Big Short有Big Short賺翻天,好友也有好友贏到開巷,危與機確是一個錢幣的兩面,但要做到All-in秒殺,需要的卻是奇特而精準的直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