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3日

曾國平 經濟3.0

經典著作中不存在的智慧

早前在〈1903年的一條科舉考題〉一文中,比較了十八世紀英國和二十世紀初晚清的留學文化。在英國,留學歐洲是上流社會男性教育的一部分:跟隨有真材實學的師長到巴黎等大城市,一邊學習外語,一邊欣賞建築藝術品,再憑着介紹信結識當地名流雅士。幾年遊歷過後,茫然無知的少男就成了有文化的紳士了。

到了晚清中國,留學則背負着沉重的國家包袱,來自全國各地天資聰穎的學生,遠赴歐洲、日本是為了學習足以令國家富強的西(東)洋技術新知。當腦子載滿了實用的知識,就要回國拯救危在旦夕的百年皇朝。

亞當史密在《國富論》中批評留學,對象當然是英國的富家子弟。他的文字傳到中國,就被借用來作為改良晚清留學制度的「智慧」。亞當史密對晚清留學救國的時代背景,固然全不知情,寫下《國富論》中那段文字時,腦中也不會出現擔心英文不好的中國學童。

從這一件借用(或誤用)經典的小事,可引伸出更大的一個問題:經典著作中到底有沒有穿越時代和地域的「智慧」?

現代人讀《國富論》這類經典著作,早已戴着有色眼鏡,每揭一頁都在期待「無形之手」等聞名已久的片言隻語,就如看荷里活得獎電影時,總在盼望着有代表性的一個鏡頭。

從有神到無神的「無形之手」

經典的另一讀法是,設身處地,試圖除下有色眼鏡,想像自己是十八世紀有錢兼有能力讀《國富論》的少數英國人,代入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在「現場」讀一本出版不久的書。

兩種讀法,效果可以南轅北轍。且以《國富論》最有名的「無形之手」為例。

在十八世紀末,當讀者看到書中那一隻「無形之手」,首先想起的是宗教,皆因這個比喻早已多次出現於其他著作之中,代表的是神運用其無窮力量在背後造就人類福址。同期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其1789年就職演說中的這一句:No People can be bound to acknowledge and adore the invisible hand, which conducts the Affairs of men more than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華盛頓的無形之手,就是天佑美國的意思,指的是凡人力量有限,美國獨立還要靠神的安排。

「無形之手」的比喻既非亞當史密的發明,也不算是陌生用法,當年的讀者不會對《國富論》中段的比喻留下深刻印象。比喻在書中只在談及貿易時用了一次,亞當史密沒有大做文章亦沒有另創新字,也證明他不太重視這一隻「無形之手」。

十八世紀後的歐洲明顯世俗化得多,「無形之手」的宗教含意漸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市場的「市儈」解讀:當人人追逐私利,就會莫名其妙地產生社會公益,個人與大眾自然地和諧互惠。

政府伸出其「有形之手」,反而常常把好事變成壞事。後來數學經濟學的出現,比喻的意義就更為「豐富」,例如一般均衡理論中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基本定理」(First fundamental theorem of welfare economics),就經常被解讀成亞當史密「無形之手」的嚴格精密版本。

今天「無形之手」的大量延伸和應用,已遠超《國富論》成書之時的有神論含意,不是亞當史密本人可以理解了。

亞當史密會如何看當代問題?

更誇張的古為今用是,從亞當史密的「角度」看今天的問題。大家在網上隨便一找,不難見到「亞當史密會贊成Uber等的共享經濟嗎?」或「亞當史密會如何改革金融制度,以防危機重演?」等的「問米式」普及文章,其寫法不外乎是在書中抽取一些金句,再把金句應用到一些十八世紀沒有的情況之上(亞當史密的時代固然沒有隨傳隨到的出租車服務,當時英國的金融發展跟今天的複雜程度亦相距甚遠)。

就如「無形之手」的現代詮釋,借用古人的文字評論當今的事件,假設是經典著作不只屬於某個年代的社會政治文化,其中還包含着可以穿越時空、歷久不衰的「智慧」。

這種跨越時代地域的解讀,跟大行其道的ChatGPT頗為相似。把亞當史密古為今用,可想像成用電腦程式先把其著作「熟讀」,以求深入了解作者的思考方式和價值取向(並汲取虛無縹緲的「智慧」),從而建立出一個語言模型。

模型建好以後,你可以隨便問一個經濟問題,模型就會根據從著作中學習到的規律,給出一個像是亞當史密寫出來的答案。

古為今用的困難(或趣味),正在於此。從《國富論》這部經典成書之時的角度去理解,好處是可互相印證,根據亞當史密身處的年代背景,利用書信等歷史文獻,詮釋書中的內容細節,推測他的行文用字當時的用意為何。當經典跨越了時空,印證就無從說起,不容易判斷哪一種解讀較優勝,情況就如那個亞當史密的ChatGPT式語言模型,雖可以沒完沒了地提供答案,但由於亞當史密早已作古,除非「問米」真有其事,否則答案有多可靠根本是個謎。不知模型表現好壞,本來不存在的「智慧」因此可以源源不絕,取之不盡。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