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
美國科技股繼續高位反覆向上,在這個位置再加倉正股可以免問,但每次小調整也會看心情長倉看好期權。恒指跌到接近筆者早前提到的18000點,但低位未有靚形態,後市走勢未明確。現在美股比以往10年更加偏離常理,又或是筆者的常理追不上美國的常理,基於上升趨勢未完,暫時仍維持審慎看好的觀點,要等散貨訊號或突發事件引起單日大跌才可以開始考慮造淡倉。
如果現在要入貨,那麼管理期望便是關鍵,因值博率相對低,期望需要相當地下調,基本上應該是零期望才可滿足現狀。
筆者認為,「零期望」是操作投資最佳的狀態,然而,除非你是神級投資者、機械人或打份工,否則零期望很難令我們走出第一步去接觸新的投資機會。何時加大或減少期望,成為投資的關鍵。分析能力可以靠提升知識及吸收經驗來改善,管理好期望則能提高你的決策質素,即是針對心理方面的良藥。
對於變數特別多的事情,例如股市、人際關係、工作及求職等等,我們愈少期望就愈少情緒上的變化,從而保持決策質素。至於變數較少的,例如寫程式、計算讀書(學士學位或以下程度)的數學,也可以用期望自己能夠成功而去計算,否則很難有心去完成困難的任務或課程。針對不同特性的任務調整期望,能夠大幅改變辦事效率,可是這方面實在難以有科學實驗可以明確引證,所以大家當是個新思維就足夠了。
因應不同股市而調節
在筆者的世界觀,期望也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分析上的期望,我們希望自己的分析能夠正確,以基本面為主,亦是人之常情及普羅大眾的分析方向;二是戶口上的期望,單純「睇錢份上」,技術分析為主,是完全機械式操作。
先講分析上的期望,我們經常想低買高放,傳統上認為高潛力投資可能是高波幅,可是有趨勢的高潛力股,也可以是低波幅地不斷上升。高低波幅要看市場參與者,例如香港比較保守,傾向升完有調整,美股一旦當紅又有趨勢就很難調整,會一口氣「燒到盡」,一跌就又快又急。
投資者性格與參與哪個股市的相關性極大,你如果見有人亂把美國用的分析法套在港股而不加修改,就知他的分析有多危險。簡單來說,在實務操作上我們對不同股市要有不同的潛力與風險的估算,對港股與對美股的期望理應不同。我們內心總是有所謂現實的一面,認為股市應該跟現實走,這是正常不過,否則很易失心瘋。筆者就傾向於把與現實有關的分析套在港股上,美股則用超越常理的角度去看,港股可以定期有調整,美股不玩定期調整,以股市來對應不同人格或策略,就可以平衡自己在分析上的期望。
對戶口及操作上的期望,我們可以由投資步驟來劃分。股票投資步驟涉及探索新舊潛力投資、分析相關潛力及風險、分析相關技術走勢、因應個人所定的投資策略定出入貨時機、定期檢討和重新學習等等。不同步驟需要的期望度也不同,進行探索時我們需要多一點期望值,例如你管理銷售團隊必須提升他們的貪念及戰意,而非跟他們分享保持中庸的人生道理,否則銷售成績應會相當慘淡。
開始落場時我們要降低期望,因為太多變數,上升與下跌的動力時而明顯時有暗湧。玄學一點來說,期望也是一種「力」,是暗藏於內心的「力」,會在分析時暗暗影響判斷,這個「力」與市場的「力」時而相關時而不同,極度影響我們的決策質素。當我們買了好倉會期望向上,所看的只是向上動力的線索,買了或想建淡倉就傾向找看淡的可能性。當生活感到有壓力我們也可能偏向看淡,會期望股市下跌。
按波幅決定投入金額
今年3月時,筆者一位在香港科技界工作的朋友說經濟很差、世界末日,美國人工智能是假象,升一升就完了,這是他的世界觀所期望的,也因為他在科技界工作,就以為自己是認識科技界的大部分事情,沒有研究過人工智能相關的深度技術性資料,也沒有相關學歷,所以看不到美國投資者所看到的另一個世界,自然就錯過這個大浪。
如果你不是對所有投資都有着相當深入及絕對客觀及準確的超級分析能力,就很難得到與你的分析同樣的結果,即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期望就在落場前來作為行動力所用,當實際落場時就要放下期望,只剩下原定的止賺止蝕策略及計劃。同時,愈大波幅愈高變數的投機就要愈低期望,投入的金額也理應因此作出調整。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好友無視金髮女孩搔首弄姿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周五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