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
《華爾街日報》大字標題「Why Inflation Erupted: Two Top Economists Have the Answer」,通脹為何爆發,有兩位頂級經濟學家提供答案,用字恍如科學家獲得驚世發現。
原來本周二智庫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舉辦了一場小型學術會議,其中打頭陣的是貝南奇(Ben Bernanke)和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的最新研究。一位是聯儲局前主席及諾貝爾獎得主,一位是有不少基礎性貢獻的大師級人物,稱他們為頂級經濟學家(top economists),可說是含蓄的表達手法了。今次研究題目為「What Caused the U.S. Pandemic-Era Inflation?」直截了當,氣勢逼人。
研究使用的模型很簡單,只有4條方程式,值得為大家稍作解釋。第一條方程式描述的是工資,工資取決於通脹預期(大眾預料通脹上升,加薪壓力就會增加)、實質工資的穩定性(勞工爭取加薪,以補償過去物價上升)、勞動市場的熾熱程度。第二條方程式描述的是物價,就是工資加上其他一系列影響消費物價的因素(例如能源價格)。第三條方程式中的短期通脹預期,既受制於長期通脹預期,亦為最近的通脹所左右。至於第四條方程式中的長期通脹預期,既受本身過去價值的影響(以反映其變化緩慢),亦會因最近的通脹而改變。
物價工資通脹預期的關係
這四條方程式互為影響,共同決定了物價、工資、通脹預期之間的關係。兩位名家以1990至2019年的數據估算模型,結果顯示模型頗能捕捉2019年後的經濟走勢。
更重要的是,模型能夠拆解(decompose)通脹,找出各種因素的比重高低。研究發現,直至2022年中,通脹急升主要來自食物、能源價格和供應鏈問題造成的短缺,所謂勞動市場過熱的現象並未出現,亦即頗為符合一度流行的「暫時性通脹」解讀。這些因素到了2023年已大致消失,但勞動市場仍未顯得特別重要。
這份研究,訊息清楚不過:在疫情初期,通脹主要由商品價格等「境外勢力」推動,當時聯儲局大手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拜登政府慷慨解囊的財政政策,直至現時為止都不是高通脹的罪魁禍首。一切問題大致都可歸咎於疫情特殊的情況。主張大刀闊斧的政策官員學者專家,通通都沒有錯。
有點搞笑的是,會議題為「The Fe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ast three years」,但研究絕少提及聯儲局,「量化寬鬆」、「貨幣」等字眼更根本沒有出現過!
經濟學研究可粗略分為兩種:一類學術味較濃,註解一大堆,數學和實證推斷皆不厭其煩,目標是以創新說服同行。另一類則以政策為本,複雜細節通通略過,分析簡單直接,目標是以現存的知識說服政客、官僚以至社會大眾。兩位名家的這項研究,明顯屬於第二類。正因如此,這項研究雖然說服力和權威性皆十足,但值得商榷之處甚多,而其中一點尤其值得探究。
研究最值得商榷之處
若果大家細讀整份研究報告,就會發現其實證分析中莫名其妙之處:4條方程式之中,3條使用的都是2019年及以前的數據,唯獨是價格一條,由於要考慮到食物、能源價格和短缺這些非常因素,使用了直至今年第一季的數據,是以模型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測」疫情以來變化激烈的通脹。
由於模型特地加入了這些最新數據(例如Google搜索「短缺」的次數),這些「境外勢力」顯得特別重要其實並不意外。
相比之下,研究對勞動市場的處理就相對簡約,除了沒有使用2019年以後的數據,考慮的因素主要只有一個(職位空缺和失業比率),勞動市場「戲份」甚少,因此也是意料中事。也就是說,模型建構的選擇,頗有專為結論而設的嫌疑。
似為決策者洗罪名
除了為決策者洗脫過去的罪名,研究亦展望將來,為決策者提供了不太確切的建議。由於勞動市場過熱的情況有愈見重要的趨勢,為其「降溫」因此是當務之急。至於如何「降溫」,則沒有任何說明。同情地解讀,研究大概是在暗示聯儲局直到現時為止的方向正確。
這篇研究文章使用的技術頗為「懷舊」,若果不是出自兩位名家手筆,而是來自兩個名不經傳的經濟學者,文章相信不會受到任何注意,瞬間已經石沉大海了。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透過拔尖搶海內外人才 |
上一篇: | 人幣日圓偏弱 亞洲市場具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