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在上一篇文章,筆者曾提及中美兩國的貨幣周期截然不同,近年美國多次加息,相反中國銀根則傾向寬鬆。這次且讓我們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
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便一直推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既有史無前例的龐大量化寬鬆,又把利率降至接近零厘,導致資金成本極為便宜,投資者的態度也因而變得相當進取,甚至忘掉了「資金要有成本」的日子。在過去十多年間,美國市場建立了很多基於零資金成本的投資倉位。
隨着近年美國為了遏止高通脹而連番加息,低息環境不再、資金成本再次上揚,以往累積下來的大量投資倉位或迎來巨變,一些美國地區性銀行更因此出現資金困難甚至爆煲的情況,亞洲股市也一度出現波動。幸好的是,我們在這次波動下看不到亞洲銀行業受到波及,相信原因之一是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亞洲經濟體不再靠外債養經濟,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也大有改善,整體基本面仍然健康。
儘管香港一直實行聯繫滙率政策,但在這一個周期中,香港的銀行沒有跟足美國的加息步伐。本港銀行有很多借貸是以HIBOR為主;加上面對息口上揚,在港發債融資的中國企業,很多都寧願發行離岸人民幣計價的債券,也不願發行美元債,不少企業都盡量先償還外債,從而減少利息負擔,以整體財務控制來說算是做得不錯,唯一存在不確定性風險的是內房債券。
面對通脹水平有放緩之勢,疊加銀行業飽受壓力,美國聯儲局即使不會掉頭減息,市場也相信加息周期已步入尾聲,香港所面對的壓力有望紓緩。隨着本港經濟與大灣區融合,在中國經濟重啟後,希望能吸引更多投資來港,最壞情況或許已經過去。
經濟改消費主導 不能一蹴而就
美國的貨幣政策由十多年來的極度寬鬆改為快速地加息,中國則處於寬鬆環境,例如在3月份人民銀行便再次降準,把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本身的貨幣政策不會長期不變,更多情況是放寬一兩年,繼而又收緊一兩年。此外,中國又會不時推出一些行政措施,例如房地產限購令等,政策相對地靈活及傾向微調為主。
今年中國政府只設下「5%左右」的GDP經濟增長,使一些市場人士感到失望,但當局明確的態度是重質不重量,出售便宜貨品再也不是經濟發展的出路。當局的政策決心相當大,鐵了心想徹底收復房地產市場,2016年、2017年的「棚改」並沒有重演。消費方面也未有推出什麼大動作,不像當年那般有龐大的「家電下鄉」措施。
當局明白要把經濟改為消費主導,並不能一蹴而就,是要花時間,不希望只是以刺激政策換來短期成效,集中發展長遠可持續的經濟模式,包括戰略領域(例如人工智能、製造業自動化、電動車及其他綠色產業),加速替代進口,改為培育本土品牌等。
作者為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專責中港股票投資。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市場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好淡變數待消 上落頻難突破 |
上一篇: | 首都機場橫行區底趁機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