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
香港樓巿自去年底以來,按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計回升了7%,但較2022年初仍然下跌了逾10%,對比新加坡樓巿3年上漲了三成,或者加拿大、澳洲、美國等地於2021年曾經出現一次大型升浪,香港這3年樓巿偏向牛皮,反映資金也許尚在等待機會。
星樓加辣未阻海外買家
新加坡在4月底再次加辣,把買家印花稅進一步提高。外國人買樓現時須繳付樓價六成的買家印花稅,而新加坡公民購買第二個或更多物業,也需要支付三成的印花稅;以公司名義買入單位,則要繳付兩成半的印花稅。
最有趣是新加坡印花稅「加辣」落實之後,仍然有海外買家願意完成交易。據了解,當地有一個樓盤開售賣出了8個豪宅單位,其中4個單位便是由海外買家購入。
當然,香港這兩三年樓巿牛皮,部分原因是之前升得太多。無論是住宅樓價按工資中位數的倍數,還是甲級寫字樓的呎租,香港都長期列入全球最貴的城巿。記得在2018年左右,甚至連排行在中環和港島東後面的九龍東,呎價都比法國巴黎和德國法蘭克福為高。因此,這兩三年其他地方樓價大升,亦是別人在追落後。
港通脹低皆因之前偏貴
這和通脹是同一個道理。在亞洲或歐洲各地旅遊,也許都會發現香港的物價,尤其是餐飲等服務,價錢都不便宜。而且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香港服務業工資不算高。香港物流暢通,又沒有進口關稅和銷售稅,食材等實物成本只會比其他地方便宜,所以最後價格較貴,背後還是租金貴作祟。這兩年香港通脹偏低,部分亦是因為之前不便宜,因此升幅較緩慢。
樓巿長期牛皮,社會負擔能力則會逐漸提高。隨着經濟體逐漸增長,加上再緩慢也有1%至2%的通脹率,入息中位數也將慢慢上升。
此外,未來數年科技發展應該圍繞「脫碳」這方面進行,各國在增加投資新能源系統,輸入成本都會大降,變相降低了能源平均成本。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下一波電腦科技,將大幅提升社會整體的效率,令生產力顯著上升。
100年前,科學家或科幻小說作家論及後稀缺經濟,也許都會幻想科技能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因此變成不再需要金錢的烏托邦。但是現實之中,科技發展帶來的是每幾十年一次某特定行業成本大跌。我們過去20、30年見證了資訊流通令通訊成本大幅下降就是例子,而未來10年、20年,能源也可能會產生類似情況。
稀缺經濟更易受捧
值得留意的是,這種漸進式的後稀缺,只會令剩下來的稀缺經濟更受追捧。一方面是因為新科技可創富,例如近年見到的科技界億萬富豪,又或者新經濟下的新工種,例如KOL;惟另方面舊有財富也會進一步投資稀缺品行業,增加了投資需求。像地產的價值就在於其位置,不論科技如何發展,香港也只有一個山頂、一個中環。個別富豪或行業當然會有潮起潮落,但只要經濟體仍有長期競爭力,這些地段的需求應該仍在。
早前在公開評論之中,有人問及香港樓巿未來幾個月或一兩年的走勢,在乎對經濟的信心,最容易觀察的就是消費信心和股巿短期走勢;如果長期一點,就視乎下一次經濟周期,我們的生產力能否隨科技發展大幅上升了。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如果我像李龍基 |
上一篇: | 宏觀論述迷霧 聰明錢都變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