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
香港股市仍是沒有什麼起色,華爾街則繼續集中催谷人工智能(AI)板塊,那邊的「局部地區性瘋狂牛市」真是玩死投資者,一些績優股跌極未見底,同時估值超貴股份整個季度也不調整。讀書時常說要分散投資減低風險,又要用什麼模型,或以指數及財務數據去量度如此這般,千算萬算也鬥不贏盲目跟風的聰明錢及轉身快的精叻散戶。
適應美股「新常態」
筆者暫時仍有七成貨在美股,三成現金因為剛剛開學沒有炒短線。若你問感覺如何,筆者作為傳統派會答「賺得完全唔安心」,若以跟趨勢為首要任務的「老散」身份作答則是「冇感覺」。多重人格有好有壞,好的是在這種不講理的情況下能夠賺多一點點,出事時又會因為一早預計會回歸正常而可能較快出手,但精神上總會因個人內在矛盾而加速消耗。解決方法是減少入市或睇市頻率,直到內在得到平衡,這一點極之重要,筆者試過太多次因為心中有鬼而落場時反規則炒錯邊,輸錢事小,自己違反自己的規則事大。平衡規則與限制,是投資投機的藝術。
說回大市,現在美股科技板塊已經到了牛二、牛三的形態,視乎大家觀點與角度,若你計及經濟情況,這應該是牛三,但若只用技術分析,可以當成是牛二。現在是炒股不炒市。你說人工智能有錢賺,我相信一定會,可否令「大牛龜」微軟及Google一起每個月多賺10%?卻應該不容易。目前的升勢必然存在「膽博膽」成份,賭的是大家對市盈率及盈利增長的接受程度,20倍算高?大戶炒多50%變30倍時,看你會不會後接受「新常態」買入?之後大戶就再試50倍、100倍……因為盈利增長雖然是跟不上股價,但最後只有估值「繼續吹」,這種玩法在過去十多二十年筆者見怪不怪,只要大戶一日不想轉熊市,散戶又講不出大跌原因及沒有能力去推跌該股,升完再升就是合理的「新常態」。
說回規則與限制,我們在計劃投資系統時不應被過度限制,失去彈性的系統很難在資訊流通的時代跑贏大市。筆者去年底也說過自己轉到集中美股市場,就是其中一個因時勢改變的例子。計劃要有彈性,但執行則要準確,這或許能夠幫你有效率地做對的事。
炒作分清偽智能股
人工智能崛起是因為不受控制,以往我們會用程式去命令電腦,後來卻發覺數百萬行程式也難以做到似樣的智能。近年在人工智能中成功冒起來的Transformer模型,就是因為極有彈性,連設計者有時也難以預測會訓練出什麼模式。這是連部分行內人也害怕的新趨勢,只要有個沒有底線的瘋狂科學家,同時撞正突破到現有的阻礙,隨時可以做出一個無法阻止的新智能。當然,這是一個可能性,數十年前也有大量科幻小說提及,至今市場上最強的GPT4也未做到。
對於人工智能這個可能改變整個經濟的奇異點,我們只有以樂觀角度去觀望,盡力提升自己的非死板技能來避免被取代。炒應該炒的股,分清哪些是偽智能股及真智能股,以及預了估值不合理的股票終有一日會單日急跌5%至10%來轉勢,同時毋須估這一天何時來臨,那我們的世界觀就較能與這個「現實接軌」。此外,當轉勢訊號一出,走貨時一定要跟足規矩進行,才能令自己忠於自己的「有彈性立場」。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當年停運下的債息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周五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