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
自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筆者多次北上出差,發現內地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轉變,就是過去幾年間的電動車保有量大幅度增長,目前在主要城市馬路上的電動車,已經逐漸變成主流車輛,從的士、巴士甚至環衞車輛,連國產名牌紅旗也出了電動車,鋪天蓋地都是電動車,國企民企各個相關品牌的產品洶湧面世,令內地電動車市場競爭呈現非常白熱化的狀態,區區幾年間,市場便從藍海快速進入紅海內捲模式,變化可謂快得驚人。
事實上,有統計顯示,在各路政策推動下,中國電動車保有量從2015年開始快速提升,當年由2014年的7萬輛左右快速增至33萬輛,到了2022年,銷量更達到約680萬輛,按年增長超過90% ,相對2015年更是大幅飆升超過20倍。
受惠電動車銷量急增
其實在這個快速增長的背後,另一個市場正逐漸被孕育,這就是延後幾年的電池回收行業。在剛才談到的20倍車量增長的數字,其實同時也衍生了20倍電池使用增長。
電動車本身或許可以使用很多年,不過一般來說,動力電池使用壽命就只有4年至6年,自2020年開始,內地動力電池就進入了大規模報廢時期,而因為電動車銷量不斷提升,需要報廢的電池量也逐步增加。
據電池回收行業的估計,到2025年,需要報廢循環的動力電池將達約130吉瓦時(GWh),對應重量約為90萬噸,而按各類型電池回收所產生的產值來推算,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人民幣.下同)。正因如此,內地開始有不少上市公司及初創企業都積極部署進入該市場,而部分股權投資(PE)及風險投資(VC)更已經插旗。
國策推動 吸引機構投資
例如深圳的電池循環服務商杰成新能源,在大約一年前成功從中銀粵財及光大融了數億元後,近期再順利於B輪籌集到數億元,吸引了不少內地知名創投機構入局,例如阿里、深創投、螞蟻集團等。杰成新能源在短期內融了大量資金後,開始在電池回收行業準備全國性一站式回收再利用服務,從回收、物流轉運、拆解及冶煉,以及梯次利用等,都已經充分涵蓋,讓不同的電池在被企業回收後,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並且開始覆蓋國內多個省市,布局全國鋰電池回收全產業鏈。
杰成新能源的另一特點是在梯次利用透過數碼回收管道,加入各種電池回收技術延長電池生命,讓退役電池能適當被梯次利用,在各行業例如儲能等不同場景都能充分被應用,令企業在做回收生意能提取的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
此外,另一家電池回收企業金晟新能源去年也成功融了數億元B輪融資及數億元B+輪融資,當中開始看到不少大型國企民企的投資手影,例如陝汽集團、復星銳正資本、廣汽集團、中金資本等,可見一些大型企業也已經看到動力回收電池的前景。
畢竟不少企業投資者旗下都有電動車品牌,電池回收利用需求的爆發點,相信他們也是非常清楚,估計在未來一兩年,將會有更多資本入局,電池回收行業會否也像電動車本身這個行業一樣,快速進入紅海競爭?相信也是不久將來各路資本正擔心的一個事情,不過在國家引導的碳中和大方向下,加上沒有很多其他很吸引的風口,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相信也會繼續吸引大量資金,直至內捲到出現問題為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債限危機逼近 慎防市場動盪 |
上一篇: | 美股好淡難分 隨時變單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