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本地股壇有謂「五窮六絕七翻身」,意指股巿經常在5月、6月造淡,到了7月則會回升。老外也有說「5月賣股去放假」(Sell in May and go away),而日本則因為企業普遍在3月底派發花紅,4月初會有一堆買盤,5月與之相比,表現較弱。
不少股巿每季公布業績,每季會派息。每年的股息分開4次派發,就算是現在算是不錯的6厘息,平均每季派發的話,也就是每季1.5厘。假如有股息稅,企業或者更流行以股票回購的方式把資金還給巿場,處理得宜的話,理論上會增加每股估值,但短期效用未必明顯。這類企業的股息則進一步降低,例如股神畢非德鍾情的行業霸主,股息率低至一兩厘,每季派息更只有最多0.5厘。
加上某些股巿沒有印花稅,甚至券商以免佣吸引資金,交易成本可以接近零。所以總括而言,投資者也許只放棄了0.5厘的股息,交易成本又低,因此5月賣盤的機會成本不高,變成純粹對股價的看法。如果「五窮六絕」效應令股價跌了超過上述成本,5月賣貨然後7月買回,理論上投資者就擁有更多股數。
儲局倘改口風將打破困局
當然,這個策略都有風險,若5至7月股巿上升或者牛皮,投資者的持股就愈持愈少。尤其是股價造好,往往是先有好消息帶動抽高一兩日,錯失了急升,長期表現就遜於指數回報。特別是年初至今,全球股巿還是受制於去年利率攀高。現時歐美的通脹率逐漸回軟,再加上銀行問題、衰退疑惑等因素,聯儲局下周或6月的會議完全有可能改口風,到時各類資產就會迎來一轉升幅,會打破「五窮六絕」效應了。
香港的情況更特別。首先,香港沒有股息稅,因此股票的派息率往往比全球的同業更高,不少藍籌股就可以派到五六厘。而且香港半年公布一次盈利,一年只派兩次息。因習慣使然,不少公司都傾向派一次較小的中期息,然後計及全年業績之後,再派更大的全年息。一些本地藍籌股的全年息,可能佔了全年派息的七八成。股息率6厘,全年派息就是4厘以上。
12月結束了財政年度,一般3月中至3月底公布盈利,加上其他程序5月中才除淨,可能到了6月第一周才拿到股息。6月底半年期結束,7月底或8月初公布了中期業績,最快8月底就除淨和派息。因此,假如投資者因為「五窮六絕」賣了持股,首先就放棄了比較豐厚的全年息。而「七翻身」沒有立即買進的話,尤其巿場氣氛回暖得不夠快,一拖再拖就有機會連同接下來的中期息都放棄了。買收息股而最終放棄所有派息,怎樣算都會覺得奇怪。
香港股巿買賣有印花稅和佣金,其實投資者的機會成本更高。我們算過一些常見的收息倉位,「5月放貨7月購回」的策略之下,股價需要下跌5%左右才打和,股價要跌到10%以上才算有顯著結果。收息倉位已經因為持有業務穩定的藍籌股,還有分散投資等效果,整個倉位兩個月下跌5%的或然率就更低。故此,除非分析認為大巿處於跌勢,否則為一句「五窮六絕」沽清持股,值博率實在不高。
外國投資者交易較少,另一個原因是有資本增值稅,賣股所賺的價差需要按入息來交稅。香港投資者沒有這層考慮,因此高回報的倉位快買快賣的確比較常見。但是用以產生現金流的收息倉,就應該考慮一動不如一靜,等待一下,股息又進戶口了。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保單移植前留意隱藏盲點 |
上一篇: | 港滙與港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