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過去兩文看過日、歐的股滙關係,日本反比,歐洲正比。本港又如何呢?理論上分析可照辦煮碗,但實際上不會見到預期結果。原因?首先在聯滙掛美元下,現貨滙價上落太窄,且亦有邊界干預,令滙價未必反映資金流,故必須用遠期滙價。
還有,這種資金流不限於來自美國而是四方八面,故未必僅影響港股相對美股,而是反映純粹的外資進出港股,故睇絕對好過相對。事實上爆疫期間,一年期遠期美電跟恒指關係的確緊密,尤當美國開始加息後,港股對息滙更為敏感。
外資另眼相看
不過,隨着所謂的經濟重啟至今,遠滙雖然大幅轉強,但恒指未見對應反彈──現比應有水平低6000點【圖,框】。資金留港推低港息,卻不怎入市已接近半年了,看來外資對港股已另眼相看。難道以為說好港股的故事就會有錢掃貨?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股息策略放棄「五窮六絕」思維 |
上一篇: | 抵禦外圍動盪 放眼亞州投資級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