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7日

龐寶林 基金人語

對沖中美科技戰博弈

近期中美科技戰持續擴大,並刺激雙方博弈進一步升級,據悉美國向南韓政府施壓,一旦北京真的禁止美國半導體巨企美光在中國銷售晶片,南韓應敦促其晶片企業切勿填補中國市場的缺口,美國亦借此機會告訴北京,即使中國欲反制美國企業,根本無法影響美國政府的決定。

晶片脫鈎威脅 蔓延政治範疇

美國強推晶片供應鏈脫鈎威脅,旨在脅迫盟友配合其制裁行動,儘管疑嚴重違反國際經貿規則,美國卻在所不惜、也毫不在乎,拖累近期A股半導體板塊拾級而下。

筆者認為美國保持其全球領導地位,除欲根除俄羅斯及中國影響力,更加強其對歐洲的影響,包括︰

1. 創造俄烏戰爭條件、擴大北約成員國及勢力,形成歐洲在軍事及能源等領域依賴美國;

2. 利用俄烏戰爭把全球推展至兩極化,繼而聯合歐盟和亞洲等制裁中國,不斷挑撥亞洲緊張氣氛,猶幸中國沒有揮軍台灣,令美國牽頭的聯盟不容易在亞洲得逞,一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前所言:「我們管不好歐洲自身事情,有何資格談論亞洲及台灣問題?」歐洲領導人早已洞悉箇中關係和利害。

3. 美國「扭盡六壬」迫使歐亞等國就範,試圖建立晶片聯盟孤立中國,畢竟台灣乃全球非常重要的晶片供應地之一,倘若歐洲不與美國利用台灣問題一起打擊中國,或支持中國所提出的策略如「一帶一路」等,個別歐洲國家可能得不到晶片供應或不在供應鏈內,即以台制華。

近期最鮮明例子莫過於意大利總理考慮不再參與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合作,皆因憂慮缺乏晶片供應及帶來相關影響,各位應明白為何近期美國弗吉尼亞州州長訪台,還有法國參議院副議長李察等一起拜訪台灣行政、立法、經濟等部門負責人,並就台海局勢半導體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毫不理會中國反對,不惜破壞「一個中國」的原則;除了科技、軍事以及經濟等突顯晶片非常重要外,現已蔓延至政治範疇。

目前南韓總統展開7天國事訪問美國,並參觀太空總署、商討兩國共探太空,Netflix在南韓投資25億美元等,且看美國能否成功利用此次訪問讓南韓「貼貼服服」,日後不致爭取填補美光在中國市場的缺口?

投資中國QDII分散風險

那麼,中國散戶如何面對中美博弈?過去數年中美博弈及科技戰不斷纏擾,內地散戶投資者則不斷投資於中國QDII,這些產品主要投放在美國納指,原因如下︰

1. 協助投資者透過海外股市、行業及貨幣等分散風險;

2. A股及美國科技股相關性非常低,完全發揮分散風險作用;

3. 倘若中國在中美博弈處於下風,散戶相信美國科技股更加得益,故他們可利用QDII投資美股及作為對沖極為重要;

4. 若中國科技表現出色,內地投資者亦可自行投資及分一杯羹。

中國今年首3個月內共推出19隻QDII投資海外金融資產,發行商包括華泰基金、滙天富基金、招商基金、博士基金、廣發基金等,最大規模的QDII達21億美元。

2022年共有20隻以美國為主題的QDII基金,其中14隻直接投資納斯特指數,可見內地投資者十分熱中投資海外尤其是納斯特指數,內地基金經理亦早已「荷包腫脹」,皆因納斯特指數ETF不需要基金經理投資及挑選股份,卻可收取每年2%管理費。

究竟散戶能否真的對沖風險?無論如何,中美博弈拖累股市低迷,竟能推出眾多新基金及成功集資絕不容易,內地基金經理利用QDII及美國科技指數投資,不少ETF亦大賺,尤其是年初至今納斯特指數上升16%,表現明顯地優於A股及港股,勢必繼續吸引更多投資者加注,估計相關基金將陸續推出,各位讀者宜拭目以待。

本周美股科技巨企陸續公布業績,在今年首季FAANG中,微軟(MSFT)可謂「贏盡」投資者目光,不僅微軟參與投資的OpenAI發布ChatGPT 4,其辦公產品Microsoft 365也融合人工智能及推出Microsoft 365 Copilot,儘管上季微軟收入僅只錄得個位數增長,但仍高於市場預期,盤後股價在業績披露後大漲8%。

谷歌(GOOGL)首季曾發布人工智能產品Bard,雖然表現並不理想,幸而谷歌上季收入及利潤均超越市場預期,同時宣布回購最多700億美元股份,使盤後股價曾升4%;不僅谷歌回購股票,據說許多高管也加入購買行列。

3月份美國銀行危機爆發,據悉在約600家上市企業中,逾1000名高管和董事增持其公司股票,其中逾半為金融企業,比例為近兩年新高,難怪美國人今年首季淨購入777億美元,這些熟悉企業本身運作的人士均增加投資,為後市增添一定信心。

從目前情況而論,美國科技企業推出裁員等一系列降本增效手段,盈利韌性有所展現。下周美國聯儲局將舉行議息會議,在此之前模擬組合暫不調整。

聲明︰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作者所屬東驥旗下基金及客戶組合則持有微軟及谷歌,並有可能出售上述公司的股份。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網址︰www.pegasus.com.hk

電郵︰[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