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由於息口連番上揚,加上早前歐美接連爆出銀行倒閉的危機,導致環球市場一度大為震盪,中港銀行業的穩健程度又如何?
持有AT1債比例極低
首先,有看新聞的讀者,都會知道今次歐洲一家大型銀行風波的關注點之一,是其發行的永久後償或然可換股債券(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在瑞士監管機構的要求下遭到100%撇賬,最後淪為廢紙。要知道不同地區、不同企業所發行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的條款都不同,以筆者了解,由香港銀行發行的大部分AT1債券,即使出事,都只須把部分AT1債券撇賬便可,不用「輸身家」。
其次是,在巴塞爾協議III監管條例下,亞洲區銀行發行的AT1債券,信貸評級通常都不算高,以銀行角度而言並非最佳的融資選擇,所以區內AT1的發行量並不算多。此外,早前金管局表示,香港銀行持有由其他銀行發行的AT1債券也頗低,僅佔債務投資總額約0.1%,因此,我們看到在這一輪風波中,中港銀行所受到的影響不算太大。
除了AT1債券,且讓我們看看中國銀行業的基本面。內地房地產債務問題是市場的一大憂慮,但中資銀行的貸款對象向來以國企為主,較少直接借貸予私營房地產發展商,過去5年以來,更多的是為家庭批出按揭貸款,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到底中國樓市會不會出現斷供潮?筆者相信,這個可能性不大,原因是相對於美國等地,中國家庭的負債比例不高。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中國家庭甚至增加了大量儲蓄,再加上近月中國政府稍為對房地產行業鬆綁,使市場情緒得以紓緩。事實上,我們也看到近來中國的一二手樓市銷售均有回暖跡象。當然,這不是說中國樓市會再次大升,但無疑整體情況已穩定下來。
銀行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中國去年嚴防疫情,經濟難免受到拖累,中小企業受到的衝突嚴重,為銀行增添壞賬壓力,但都不足以構成系統性風險。
內地無通脹壓力 幣策偏鬆
須知道的是,中國的經濟周期一向有別於歐美市場。面對通脹壓力,美國近一兩年來大幅加息,步伐之急是多年未見,使當地企業及家庭面對成本上升的壓力,一些地區性銀行的處境更是艱難,甚至醞釀擠提危機。在美國貨幣政策由極度寬鬆轉為收緊之際,中國則完全相反,貨幣周期由偏緊轉為偏鬆,原因之一是中國目前並無通脹壓力,因此企業面對的資金成本不像歐美般高企。
至於香港方面,去年本港樓市下跌約10%,年初至今則有輕微反彈,但市場氣氛仍偏向悲觀,報章不時報道一些斷供或銀主盤個案,例如有些中小企把個人物業按給銀行融資,但由於近年生意不景氣,在周轉不靈下,最後變成了銀主盤;此外,移民因素都為樓市形成一些壓力。整體而言,筆者認為,本港樓市的基本面在1998年金融風暴之後,已經大為不同,雖然面對上述多個不明朗因素,但數據可見,在香港私人樓宇市場,沒有按揭供款的比率(即業主供滿樓比率)高達六成,基本面依然健康。
作者為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專責中港股票投資。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市場觀點。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人民幣短期續硬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