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4日

陳致洲 新興智見

消費拉動復甦 中國增長轉引擎

中國首季GDP按年增長4.5%,超越市場預期,但中港股市卻未受亮麗數據帶動;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不如預期般疲弱,在失業率低企及零售銷售穩健下,經濟仍具韌性,因此環球資金未有如估計般西向東流,相信要待兩國數據進一步拉闊,才有望吸引資金回流中國市場。

隨着內地自今年初逐步取消疫情防控措施,在消費復甦帶動下,經濟逐步復常,首季零售及服務業增長相當理想,市場關注消費市道反彈的勢頭能否持續,基於本土出行已回復至疫情前約90%水平,跨國旅遊亦上升50%至60%,估計4月份零售銷售市道也不錯。

固定資產投資方面,雖然首季房地產投資仍然疲弱,但3月房地產交投有趨於活躍跡象,單位售價也有3%至4%的輕微增長。至於出口,3月份錄得雙位數升幅,主要由亞洲區內相關的貿易活動所帶動,而企業逐步把供應鏈由內地遷移至東盟或印度,也變相成為出口推動力之一。

對全球經濟貢獻有限

中央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於約5%,首季數據公布後,部分券商把全年預測上調,但分析看法仍存分歧,基於首季經濟並非太差,市場也對未來人民銀行政策的走向存在疑問,憂慮刺激經濟措施規模會否縮減。

值得注意的是,首季經濟主要由零售及服務業帶動,疫情期間積壓的需求是驅使增長的關鍵,相信未來也會由消費主導,意味經濟推動力由昔日的投資及出口,變更為消費。由於增長模式改為本土推動,故此今次經濟復甦,不會帶動全球經濟向好。

與西方國家的疫後強勁復甦情況不同,中國放寬防疫措施後首季經濟只是增長4.5%,更重要的是,內地在疫後沒有像歐美般出現勞動力緊張,以及通脹大幅向上的後遺症,因此只要中國本土消費復甦的勢頭可持續,相信可吸引新資金流入中國。

內地經濟穩步復甦的同時,歐美增長開始放緩,而且有步入衰退的可能,但與過去全球經濟走弱時不同,美元表現不如昔日般強勢,美滙指數反而從高位回落,這或與不少國家希望「去美元化」有關係。

去美元化影響料逐步浮現

巴西總統盧拉早前訪華時明確發表「去美元化」的主張,並稱已跟中國達成一項協議,雙方可避開美元,直接使用本土貨幣進行貿易結算。除巴西外,無論是巴基斯坦、印度或中國,向俄羅斯購入石油時也傾向使用本土貨幣結算,變相減低對美元的依賴。

美元的霸主地位已持續多年,雖然「去美元化」並非一兩年內會全面實現的短期事件,但隨着愈來愈多國家傾向以本幣進行交易,美元使用量將減少,趨勢的影響會逐步在市場浮現。

作者為宏利投資管理亞洲區股票投資部首席投資總監。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觀點。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