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1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儲局決心遏通脹 料5月續加息

美國在2008至2020年間經歷通脹放緩或低通脹期,期間聯儲局奉行量化寬鬆政策,讓不少人以為目前通脹高企僅屬反常現象。他們相信只要聯儲局找到合適對策,很快藥到病除,對高通脹源於能源危機、航運混亂等超出局方能控制範圍的論調,感到不悅。不過,筆者認為就算聯儲局擁有對抗通脹的工具,那也是鈍器,即使奏效,恐怕亦會併發副作用,眼前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就是經濟衰退。

美國勞工部上周發表的今年3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5%。與去年6月CPI按年漲9.1%相比,物價漲幅持續從高位回落,通脹問題有所改善。但爆發新冠疫情前最後的官方數據顯示,美國CPI按年僅升2.3%;在疫情前的8年間,通脹率持續低於3%,而且通脹率按年升5%,意味14年後民眾的購買能力將會減半。即使通脹率回落至3%,購買能力也會在24年後削減一半,使人民生活水平倒退。況且,即使通脹問題改善,升幅仍然太高。筆者一再批評官方通脹數據存在瑕疵,當局試圖以幾項數字來總括當前複雜的通脹情況,令人質疑數據的可靠性。

房價高企拉動其他物價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反映,過去每當美國進入高通脹期,經濟都會作出調節,從而壓低物價;若未能作出改變,民眾也學會適應。這次高通脹期可能出現同樣情況,但3月CPI數據印證一項日益明顯的狀況,就是通脹愈發由房價帶動。儘管糧食及能源價格仍然高企,消費者對這類使費有較大控制權,可以作出調整。

人人必須有「瓦遮頭」,因此住屋開支相對較固定,除非搬遷,然而搬遷本身也費用不菲。住房通脹往往拉高其他價格,譬如服務業僱員若難以負擔工作場所附近的房租,須跨區工作,就會要求加薪以彌補交通時間及車資。貨車運送沉重的建築材料,日積月累或損毀路面,地區政府可能要加稅填補修繕支出。

由此看來,筆者認為聯儲局仍以2%的通脹水平作為目標,日漸顯得荒謬。筆者審慎樂觀地認為,9%的年度通脹率不會重臨,但若聯儲局希望達到2%的通脹目標,必須把美國推向嚴重經濟衰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66年發表「鎚子法則」(Maslow's hammer),指出「當你手上只有一把鎚子,所有東西看來都像釘子」,這可謂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寫照,其工具箱內只有用於操控信貸流動性的各種工具。當FOMC希望推動經濟增長,就會鼓勵貸款;若FOMC憂慮通脹飆升,就會壓低信貸的吸引力,調整聯邦基金利率是其工具之一。影響信貸供應間接達成聯儲局的使命,維持物價穩定之餘,亦確保充分就業。

可是聯儲局若改變政策,須經過一段長時間才能收到效果。早於2021年初,筆者與很多經濟分析師敦促加息,對於局方遲遲未有行動感到沮喪。聯儲局等到2022年3月才開始加息以打擊通脹,若能提早啟動,加息幅度可能毋須那麼大,而經過一年,現在終於看到政策的成效。

目前聯儲局加息導致銀行一方面存款流失,一方面須提高貸款門檻,並降低信貸額度,使市面資金供應稀缺。理論上,這能削弱需求,從而壓低通脹。不過,筆者重申聯儲局的加息措施只是一種鈍器。此招或許管用,但效果或不及往昔,因為目下美國民營經濟對信貸融資的依賴不如以往,這歸因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作出的經濟政策調整,也源於近期多項抗疫緩困方案出台,推高了儲蓄率。

美外勞供應減 推升工資

更重要的是,社會少子化高齡化削減勞工供應、提高工資增幅,為銀行收緊貸款提供了緩衝。不過,勞工短缺推高了通脹率,同時削弱了聯儲局控制通脹的能力,而且短期內難以化解勞工不足,因為不能憑空變出工人。

近日財富管理公司Bahnsen Group投資總監巴恩森(David Bahnsen)指出,勞工短缺部分源於外勞數目減少。一直以來,美國農業及服務業輸入大量外勞,以填補本地人手不足。不過,聘用外勞不再那麼容易,疫情前美國的勞動年齡移民數目開始下滑,疫情期間諸多入境封城限制阻止外勞進入,目前勞動年齡移民才開始恢復疫情前水平。幸而生產力上升能使通脹放緩,借助人工智能(AI)等科技,即使工人數目減少,也能提升每個工人的生產力。

今年3月,美國於一周內經歷兩間銀行倒閉,市場瀰漫恐慌下,FOMC召開議息會議。會前很多經濟分析師預期FOMC眼見銀行倒下,可能會暫停加息。筆者不以為然,認為聯儲局推出新的緊急措施「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TFP),有助於防止更多銀行因擠提而倒閉。最終FOMC決定再加息0.25厘。

在今年1月議息會議,官員預期今年美國實質經濟增長將會放緩,直到2024年才會回升。聯儲局上周公布3月議息會議紀錄,揭示外界不知道的事:官員評估3月銀行業危機所帶來的潛在經濟影響後,認為美國今年稍後將陷入溫和經濟衰退,隨後兩年才會復甦。

聯儲局官員眼見銀行業受壓,迅速地大幅調整經濟預測,預期美國將呈溫和經濟衰退,筆者認為這是新的重要訊息。諮詢平台CORBU執行合夥人安尼瑙(Renè Aninao)指出,官員在預測經濟衰退後仍一致決定加息。聯儲局點陣圖更加顯示,FOMC成員有意在5月議息會議再次加息。這項新證據反映FOMC成員致力打擊通脹,甚至不惜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

FOMC成員深知無論祭出哪種措施,都須經過多月才見成效,即使有各項暫停加息的理由,但他們仍不退縮,堅持繼續加息,意味通脹回落幅度不如預期,他們也視打擊通脹是首要工作。換言之,聯邦基金利率可能再次輕微上調。

警惕重蹈1970年代覆轍

過去50年,聯儲局慣常做法是在快將進入經濟衰退前減息。這次局方明知經濟衰退將會來襲,仍堅持把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這次加息周期的高位,屬於異常反應。筆者估計FOMC關注通脹攀升所引發的經濟反響,不想重蹈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覆轍。不過,很多投資者難以相信FOMC將繼續加息,利率期貨反映市場預期最快今夏開始減息。這類投資者堅信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及其團隊面對華爾街及政治壓力,將會「屈服」而減息以提振經濟。

這類投資者並非無的放矢,鮑威爾在2018年決定縮表及加息,引發市場劇烈波動。為安撫市場,鮑威爾最終逆轉相關政策,筆者不排除鮑威爾可能汲取了該次教訓。可是一旦聯儲局達到通脹目標,仍維持貨幣緊縮政策,將犯下重大錯誤。

以往筆者一再預期聯儲局將加息至5厘或以上,直到美國失業率升至5%。目前聯邦基金指標利率介乎4.75至5厘,工資增幅貼近通脹升幅,但失業率仍距離5%甚遠。愈來愈多過往支持聯儲局加息的經濟分析師,現在覺得局方出手太重,Bleakley Advisory投資總監布克瓦爾(Peter Boockvar)就是其中之一。布克瓦爾引用美國聯儲局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近日的發言,沃勒表示金融環境未見顯著收緊,勞動市場持續熾熱,人手仍相當緊絀,通脹率還距離聯儲局目標甚遠,所以貨幣政策必須進一步收緊,但收緊幅度將取決於未來通脹、實質經濟表現及信貸緊縮程度的數據。

布克瓦爾對此的解讀是沃勒表明希望繼續加息,顯然不會容忍高通脹。布克瓦爾強調尊重沃勒打擊通脹的決心,但重申暫停加息不代表對抗通脹告一段落,FOMC仍可在下次議息會議決定加息。

筆者預期聯儲局5月將再次加息,若這是短期內最後一次,筆者也不會感到驚訝;6月議息時,FOMC成員會評估最新CPI和失業率數據後,再考量信貸收緊幅度,可能再度加息或暫停加息。不過,筆者估計,一旦FOMC決定暫停加息,美國將步入經濟衰退,但失業率將相對溫和,這將出乎市場意料之外。除非通脹穩定地回落,聯儲局不會減息。筆者預測的底線是,聯儲局維持較高利率的時間,將會較絕大多數市場分析師所預期的長。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