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最近公開表示,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貝加(Gary Becker)的經濟理論,子女是耐用消費品,「所以,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你沒有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他的價值是超過你購買其他消費品的價值。」
我是貝加的入室弟子,對這位已故芝大老師的學說讀得滾瓜爛熟。早在1960年,貝加已在他的「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裏這樣說過:
For most parents, children are a source of psychic income or satisfaction, and in the economist's terminology, children would be considered a consumption good. Children may sometimes provide money income and are then a production good as well.
不止是耐用消費品,有時更可以是耐用生產品!是的,我們芝大出來的,把小生命視作消費品甚至生產品是不會覺得有違道德的。因為,經濟分析從來不涉及道德原則,以對子女的需求去分析父母生育的決定,目的就是解釋及推斷生育行為:
Abstracting from the kind of satisfaction provided by children makes it possible to relate the "demand" for children to a well-developed body of economic theory. I will try to show that the theory of the demand for consumer durables is a useful framework in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children.
換句話說,貝加從來沒有說過子女的價值是超過你購買其他消費品的價值,更沒有批評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陳文玲提出的這兩點,與貝加的理論無關,前者,是陳文玲沒有提出過任何證據的實證問題;後者,什麼該與不該的個人行為更是社會科學以外的討論。
對子女需求重質不重量
想當年,把子女是耐用消費品,貝加是為了推斷出可被驗證的生育行為:
It suggests that a rise in income would increase in quality being large and the increase in quantity small.
子女數目與家庭收入的關係,亦是今天中國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家庭收入愈高,對子女質素的需求便愈高,這推斷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家庭收入愈高,對子女數目的需求便亦愈高,卻似乎不太明顯。從宏觀角度看,現代社會收入高,子女數目卻比以往少得多。避孕知識隨收入及教育程度增加,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收入增加,往往是由女性的市場收入上升所致,因此她們生兒育女的機會成本亦同時上升。要知道,現代社會的子女,往往都是父母眼中的耐用消費品而非耐用生產品。現代家庭組成由專業分工一起生產,轉變為無分彼此一起消費。
美國便有研究顯示,過去數十年婚姻市場上竹門對竹門的情況愈來愈明顯。所謂的power couples,便是大城市裏愈來愈多高學歷、高收入家庭。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學歷上的竹門對竹門在電影圈亦十分普遍。梅麗史翠普與她的丈夫,擁有相同19年的學歷;辛潘跟他的妻子,同樣只有12年學歷。由於影圈裏學歷跟成就關係不大,合作機會亦與學歷無關,影圈裏婚姻的竹門對竹門,反映學歷相近是男歡女愛相處之道。
說穿了,「和你消費」(Consumption Complementarities)才是當代經濟學眼中的和諧家庭。這些power couples,對子女的需求更是重質不重量。要求power couples多生小孩是非常困難的,經濟學只可以提醒大家,除非養育子女有重大的界外效應,否則游說別人多生孩子,根本是沒有任何經濟邏輯可言。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儲局決心遏通脹 料5月續加息 |
上一篇: | AI成投資熱點 商湯乘巨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