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
中國早前公布的3月份出口數據,按年增長14.8%,遠勝市場上最樂觀的預期。在環球需求轉弱,以及鄰近地區出口均呈現大幅下滑的背景下,相關出口數據份外耀眼。
細看內地3月的貿易數據,參考價值甚高,在芸芸宏觀數據中,貿易具備一定的可靠性。首先,對外貿易需要經過海關報關,統計較為全面及直接,準確度高。其次,中國貿易數據與貿易夥伴的外貿數據可進行雙向交叉驗證。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數據的確反映出一定的基本面因素。投資市場亦不能用去年基數原因,來解釋今年數據大幅增長。在去年3月份,雖受到疫情的衝擊,但當時出口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基數下跌要去到4月份才較為明顯。
疫情結束 訂單回流
內地3月份出口數據雖出乎意料,筆者認為,並不存在水份,實際表現的確較佳。深入研究,上月內地出口份額再次提升,可能存在訂單回流的因素。去年11月,中國逐步解封,因疫情大幅反彈,部分海外貿易商或出於擔憂內地供應鏈的穩定性,把訂單轉移至其他製造國。不過,今年1月份後,疫情迅速結束,超出市場定位預期,供應鏈安全得到保證。故此,貿易訂單回流,與鄰國呈現「此消彼長」的新形勢。
舉個例子,2021年下半年,疫情呈現反彈,中國和越南的出口增長速度在很多時候都呈反向關係,印證了上述觀點。
與此同時,中國出口回升與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可進行相互驗證,具備一定的交叉參考價值。另外一個潛在因素,就是需要評估內地轉口貿易有否大幅增加,情況需要持續觀察。3月份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長速度由1至2月的9%反彈至35.4%,成為拉動出口的主要力量,對香港特區的出口按年達到20%。這背後可能存在中美關係出現挑戰後,內地貨物經由東南亞國家向美國進行轉口貿易,從而推動了內地對東盟的出口。另外,因「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關係的逐步增長,中國與東盟國家基建項目的合作也大幅提高,刺激出口的上升。
從商品結構上看,內地汽車出口大幅增加,反映出國產車在環球汽車產業鏈中地位的持續上升。同時,內地箱包、服裝,以及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明顯增加,存在疫情及農曆新年後趕工補出口的因素,同時涉及疫情期間流失的訂單回流。然而,手機、電腦,以及液晶平板等商品出口明顯下跌,這與海外相關需求下降導致。因為電子設備屬於疫情期間,居家辦公所牽動的商品,由於過量購買,徹底透支了目前的需求。
此外,進口超預期,按年增長速度跌幅收窄。結構上,進口與出口存在一定同步性,所以在出口大幅增長的背景下,進口同步復甦。從結構上看,內地與不同出口貿易夥伴的增長表現有巨大分化。中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增長較為平穩,3月份內地對美國、歐盟和東盟的出口按年增長速度分別為5.6%、3.4%和負2.2%。有趣的是,內地對東盟國家的出口反而下滑,反映出內地進口商品來源的替代性較弱,難以很快從美歐轉移至東盟。觀察商品分類,農產品和工業品原材料進口增長速度較高,煤、石油、鐵礦石等商品均為正增長,數量增長則較明顯,顯示出中國能源及基建等領域的需求復甦較快。汽車進口增長速度回落,與出口高速增長相反,反映內地汽車需求相對較弱,存在供應過剩。
今年經濟壓力勢降
究竟內地未來出口的高速增長能否持續?筆者預計,出口整體預期可往上調整。不過,海外經濟體加速衰退的趨勢剛剛才開始,在歐美銀行業危機後,美國商業銀行信貸已採取明顯的緊縮趨勢,銀行自發的信貸緊縮與實體經濟的衰退會出現疊加效應。故此,歐美經濟體存在硬着陸的風險。長期來看,外需下滑難以避免,出口高速增長的趨勢難以持續。
樂觀而言,中國全年的出口將會勝於此前的估算。從數據上來看,鄰近地區出口下跌,加上內地出口反而大幅增長的事實,證明了內地出口的強韌性,佔環球貿易的份額繼續提升,這是3月份數據帶出最重要的訊息。目前,外部需求雖在下跌,但並非斷崖式滑落。故此,市場早前對內地出口過於悲觀的預期應作調整,這象徵着內地經濟今年面臨的壓力將會有所減輕。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特專科企喜迎18C |
上一篇: | 安徽建工新訂單大增獲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