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14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銀行監管體制過時亟須檢討

近期美國銀行業危機令筆者回想起很久以前的地方銀行與現在的分別。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部分人都是於所在地附近的本地銀行處理銀行事務,那裏的銀行家清楚知道我的需求,反觀現在的銀行根本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我的需要,只想把金融模式套用到每一個客戶身上。近期的銀行危機後,筆者猜測,業界可能變得更加集中,個人化服務會更少,同時模具會更多。

本輪銀行危機得從矽谷銀行(SVB)說起,該行倒下時,約96%存款超出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存款保障上限,即每戶25萬美元,因此不受保障。更準確地說,若非FDIC與聯儲局和財長耶倫商議後啟動「系統性風險」條款,把存保範圍擴展至SVB所有存款,這些超出上限存款原本得不到保障。

這樣的決定並非零成本,FDIC把SVB清盤並宣布啟動條款,額外支出200億美元以補償存戶,款項都來自FDIC的存款保險基金,後者來源則是業內所有銀行支付的保費,如今需要填補。若FDIC的基金不敷應用,就須由財政部「包底」,雖然未算要納稅人直接掏腰包,但仍存在這樣的潛在風險。難以否認的是,SVB存戶今次是獲得打救。據筆者了解,FDIC基本上拆售了SVB容易變現的資產,餘下則售予另一家銀行,最後仍要動用儲備來擴大存保範圍。那些曾被警告不受保的存戶最終得益!

FDIC打救SVB涉道德風險

截至去年底,FDIC儲備規模約1282億美元,單是拯救SVB動用的200億美元,佔超過15%。若出現多幾宗類似或者一宗更大型的事故,將可輕易耗盡基金。屆時誰來埋單?答案不是銀行,因為最終是由銀行的客戶埋單。銀行必須取悅股東,勢上調收費以滿足預期,正如消費產品生產商會以通脹和加息為由加價。

SVB那些大手且理論上精明的客戶,將如此大量超出保障上限的現金存入銀行賬戶的理由不得而知。存款其實是存戶借予銀行的貸款,FDIC會承擔的存保上限以內的信貸風險,超出該上限的虧損應由存戶承擔,況且市場上有許多替代選擇,故筆者難以相信為何大型企業如串流設備生產商Roku會把近5億美元不受保現金存放於SVB。

事實上,據著名分析員Ed Yardeni的圖表,不受保存款規模自2020年以來加速擴大,反而受保存款增長趨勢穩定。不管理由是什麼,大型存戶似乎對持有不受保存款風險的信心愈來愈大,他們或許認為銀行絕不會倒下,又或者認為即使銀行倒下,FDIC也會打救他們,在SVB的個案,這些存戶可謂押中了。

不過,正如Strategic Economic Decisions創辦人布羅克(Woody Brock)近日文章提到,打救銀行涉及「道德風險」。他舉例說,若果個人的房屋燒毀可獲保險賠償75萬美元,而房子重建成本只是50萬美元,將成為容許房子燒毀的誘因,因為不僅可以獲得新房子,還可以「袋走」25萬美元。由於保險公司明白這個可能性,故不會提供高於房子市值的擔保。

在銀行的個案中,若許多人已假設保險商即FDIC,會擔保較現行規定更高的存戶損失,等同鼓勵存戶和銀行作出大膽冒進的行為,因為他們會假設必要時會獲打救。不過,這樣押注可能不切實際,因為FDIC的保險基金目標規模是受保存款的2%,據筆者所知從未達標,自2002年以來的高峰水平是2019年的1.41%,去年底則為1.27%。要注意的是,這是受保存款的1.27%,而受保存款僅相當於不受保存款約一半。

這個儲備是否足夠?可能吧,或許要寄望財政部填補不足,但這是完全不確定的,而這個不確定本身就是個問題,存戶會懷疑名義上「不受保」的存款到底是否安全。

避免利潤私有化虧損社會化

民眾不斷就此詢問財長耶倫和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二人說法含糊不清。筆者的想法是,FDIC應把存保上限調高至50萬或100萬美元,並若干程度上擔保某些特別賬戶,例如支薪賬戶這類一般金額較大的賬戶,亦可提供方法讓大額存戶購買額外FDIC保險。關鍵是要避免利潤私有化,而虧損社會化的現象。若希望得到擔保,就要有人(存戶或者銀行)支付成本。

當面對生命危險時,人就會變得更謹慎。近10萬億美元不受擔保存款的持有人,如今了解到所面對的風險,正尋求新安排。部分存戶開始發現,非銀行投資工具如國庫票據和貨幣市場基金的回報高得多。銀行存款利率通常會較低,若只為了額外1厘的回報把銀行存款轉往其他工具,存戶可能嫌麻煩,但若這個額外回報多兩倍或以上,吸引力便大增。

故此,安全性和回報這兩個不同但互補的力量,正拉動資金流出銀行業,特別是小型銀行。若回報是首要要求,最佳選擇是把銀行存款轉到國庫債券、貨幣市場基金及其他短期債務工具;若安全為首,國庫票據是最好選擇。

不過,尚有第三個發揮抵消作用的力量,那就是慣性。許多人,包括一些富豪都習慣把資金存放於一家銀行。加上許多企業需要維持可以迅速提撥的資金,大量現金因此牢牢地存放於銀行。

儘管這些現金可以選擇存放銀行,近期的銀行業事件說明了從《動物農莊》引伸出來的一句名言:「所有銀行都是安全的,但某些銀行比其他的更安全。」筆者認為這句名言非常正確,所謂較安全的銀行,就是那些一旦出事會被視為具系統性風險,會讓FDIC擴大存保範圍的銀行。

這不是什麼意料之外,而是個美國國會在上次銀行危機後按《多德-弗蘭克法案》建立的體系,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施加額外要求。大型銀行是否因此變得更加安全不得而知,但它們被認為更加安全,因可以讓FDIC為超出存保上限的存款提供擔保,故正吸引資金流入。

正如筆者4年前文章討論過的政府政策保護了具政治影響力的寡頭企業,同時犧性了較小型競爭對手,往往會引致價格上升或質素下降,或兩者皆是。這亦適用於銀行業,少數已持有大部分存款的大型銀行正吸納愈來愈多的存款,犧性了的是存戶認為較不可能獲打救的社區和地區銀行。這個過程勢削弱可帶來較佳服務和較低價格的市場競爭。

同樣地,這並非意外地發生,而是政策選擇。公平地說,制定《多德-弗蘭克法案》時政客出於好意,也可能是2010年時的正確反應,但如今已過去十多年,是時候檢討。我們需要保護銀行體系的同時,不應給予部分銀行超越其他對手的優勢。

容許監管機構主觀地決定是否把擔保擴大至不受保存款的規例是個問題,較好的做法是一視同仁地提供基本保障,並讓大額存戶購買額外保險,若他們決定不購買額外保險,當銀行倒下時便得承擔後果。筆者對這個方法或其他解決方案能夠落實不寄予厚望,因為美國政治制度未有跟上時代步伐,現有架構不會得到改善,直至爆發危機才會迫使改變出現。

商廈市場或變計時炸彈

而當前環境需要改變,這意味我們可能正走向危機,繼而帶來改變。其實,大部分較大的市場參與者都不太希望改變,因為它們在現狀下能正常運作,只有危機爆發才會迫使它們尋求改變,當然它們仍希望從新的改變中得到好處。

筆者無法預知未來,但預期商用物業市場存在重大問題,小型銀行在這個市場扮演關鍵角色,若失去這些小型銀行將非常危險。與此同時,一些大城市寫字樓亦出現問題,原因是遙距工作趨勢正降低對寫字樓空間的需求,業主開始出現違約。

經濟歷史學者Dror Poleg的文章指出,銀行業顯得束手無策,2021年看來仍是保守的投資業務,如今變成計時炸彈,威脅它們的業務穩定性。不少寫字樓的估值已經或者很可能大幅下跌,而且政府債券如今的價值遠低於兩年前。

再看看當下,聯儲局正強制經濟去槓桿、政府債台高築、政治體制分化嚴重並陷於癱瘓。不僅如此,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經濟不穩,歐洲和其銀行業的狀況更是差得多。簡言之,目前變數很多,部分會互相衝擊繼而引發危機。

筆者長期以來預期美國將於2030年代走向「大重置」(Great Reset),在此之前會經歷的路途將顛簸不斷。平坦的康莊大路已成過去,我們接着走上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從現在起不會舒坦,大家必須考慮將面臨難以想像的發展。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