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4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油組減產極進取 今年經濟勢失速

石油出口國組織及盟友(OPEC+)的多個成員國突然宣布,將從5月開始削減石油供應量,每日總減產量超過100萬桶。上周市場估計OPEC+會維持產量不變,今次出乎意料的行動,背後盤算應該是對未來經濟前景不樂觀,要進一步減少供應托起搖搖欲墜的油價。

看淡能源需求 突出手護價

紐約期油周一最多急飆8%,其後漲幅逐步縮窄,至港股收市時段僅升約4%。近日歐美銀行業風暴才剛暫時平息,風險資產開始躍動;美國核心通脹放緩,金融市場又再吹噓「金髮女郎」(Goldilocks)情景,即通脹受控,經濟增長不俗,對股市最為有利。不過,OPEC+選擇此時進取地減產,與市場憧憬的大好形勢剛好相反,就是不看好環球經濟,能源需求將下跌,所以及早出手護價。

在沙特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宣布自願減產後,高盛率先把2023年底布蘭特原油價格預測從90美元上調至95美元,2024年底原油價格預測從97美元調高至100美元。高盛指出,相比過去而言,OPEC+目前擁有非常大的定價權,此次出乎意料的舉措,與他們先發制人的新原則是一致的,因為可以在不顯著損失市場份額的情況下採取行動。

除了不看好未來原油需求,美國政府上周公開排除了補充石油戰略儲備的可能性,沙特方面或因此感到憤怒,這可能是觸發沙特作出牽頭減產決定的誘因之一。數據顯示,由於安哥拉油田維護和伊拉克部分出口暫停,OPEC+於3月份的石油產量下降至每日2890萬桶,比去年9月份每日減少逾70萬桶。儘管減產幅度如此巨大,仍無法阻止油價持續滑落,較直接反映歐洲及亞洲能源需求的布蘭特期油,已經連續第三個季度下跌【圖1】,是自2015年以來所未見。

計及上周五油價上漲逾2%,布油和紐約期油上月仍分別錄得5%和2%的月度跌幅,屬去年11月以來最傷。值得留意的是,在銀行風暴之下,過去一個月美元轉弱,金價急漲,獨是油價升不起,整個3月計不升反跌。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一度觸發能源恐慌,不過這恐慌在半年內就得到修正,去年ICE Dutch天然氣期貨價格曾升破300歐羅【圖2】,8月見頂後一沉不起,現於50歐羅以下徘徊。美國天然氣價格也在去年8月見頂,之後跌幅同樣驚人。

環球能源價格去年8月左右見頂,OPEC+去年10月就已經率先減產托價,日減產量達100萬桶,今次OPEC+重施故伎,根據產油國目前宣布的資料,各國減產量總和約為每日110萬桶,連同俄羅斯每日減產50萬桶的政策延至年底,每日最多減產量達160萬桶,約佔全球石油產量的1.5%。

上次減產無法阻止油價向下,極其量只是減緩跌幅,今次睇怕都只有同樣結果,即是油價會隨經濟活動向下,充其量跌幅稍為收斂。

航空用量滯後 布油難過百

以沙特為首的產油國人為干預油價,不得不提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不久出現的油價戰。當年3月中,正值疫情全球大流行,金融市場人心惶惶,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突然宣布,把原油極限產能從每天1200萬桶提升至1300萬桶。俄羅斯能源部長隨即表示,俄羅斯可能會迅速加大原油供應力度,使原油日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180萬桶,引發油價急挫。

當年的期油結算價跌至負數,就是經由沙特與俄羅斯一唱一和,加上衍生工具、投資產品等因素所促成。由於當年疫情致各國封鎖,航班數量急速減少,油市本身就恐慌,沙特等國竟反其道而增產,明顯是趁這機會搶去其他產油國的市場,等經濟復甦後油價回升,大賺一筆。

當時沙特的盤算,應是預計疫情很快會緩和,各國旅遊及商務活動快速復常,殊不知疫情延續了3年,到今年初,中國才恢復對外正常通關邁向復常。

不過,疫情亦改變了往日的商務生態,國際展銷會等大型活動已經今非昔比,國際商務活動在過去幾年經由網上會議舉行,也大幅減少了商務需求。國際航空業面目全非,疫前以較低價格及頻密航班方式的經營不再,現在是更高的機票價格,更少的航班。

中國重啟經濟的動能亦似乎不及預期。券商麥格理全球能源策略師Vikas Dwivedi上月發表報告指出,雖然內地汽油消費好於預期,柴油需求回升,航空燃油需求卻依然滯後。這將令布油價格難以漲至100美元水平。

負面因素浮現 不利美科企

歐美數以百萬計的人紛紛出行,以彌補疫情封控期間的旅遊大計,但這種報復性旅遊迄今尚未在中國重演,這使中國此一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沒有更強烈的動機開啟採購狂潮。出於對通脹及經濟前景的擔憂,中國恢復通關後經濟回升速度亦慢於其他國家。

在兩個月前中國當局取消嚴格的封控政策後,航班至今尚未完全恢復。據航空數據追蹤機構VariFlight資料,雖然國際航班的數量多過去年封控最嚴格時的水平,但截至3月中,仍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22%。在此一背景下,眼見今年全球經濟不太樂觀,以沙特為首的產油國於是更積極減產托價。

以上減產消息,無論減產數量,抑或決策的出乎意料,都反映今年餘下時間全球經濟可能會急速收縮,銀行減貸、息口高企的影響逐漸浮現,如此情景,對風險資產尤其美國科技股十分不利。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