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
最近擔任退休講座的嘉賓,在場有參加者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值得跟大家分享。他是一位工作經驗超過15年的老師,太太同樣教書,育有兩名子女,收入穩定。由於這幾年教育工作愈來愈忙碌,一直未有時間為將來未雨綢繆。不過有感年歲漸長,終於有一天上網試用退休計算機,看看需要多少退休金,結果大嚇一跳:他們在65歲時要有超過2000萬元的資產才能退休。同場有朋友表示,到銀行諮詢時亦遇到類似的計算結果,覺得目標太遙遠,故沒有作出任何行動。他們的疑惑是:退休真的要那麼多資金嗎?
我們不是為了存款或資產數字而活,生活應有更高追求,例如人生興趣、與家人共度的時光等,退休其實不用預備那麼多錢。累積資產的盲點在於難以計算何謂足夠,也因此經常冒不必要的投資風險。
聚焦自製定期「長俸」
假如退休後每年需80萬元收入應付生活費,以退休後4%的合理提取回報計算,確實需要2000萬元資產。保守的投資者利用儲蓄保單提早10年準備,要在退休後提取每年80萬元的收入直到終身(甚或超過100歲),坊間不少公司的產品,只需約830萬元便可做到。如果你擁有830萬元,要在10年後變成2000萬元,複息計算下每年回報率要達9.19%,試問有幾多散戶能長期維持這回報10年,甚至超過10年?假如你自認是保守的投資者,保守的工具其實已能助你達到退休目標。
進取的投資者,希望挑戰難度,亦想更快達標。他們可能用債券基金組合配合融資收息,或者從事物業投資改成收租等,多姿多采地製造收入。如果資金達到私人銀行的門檻,或者懂得開立並操作一些海外券商的賬戶,更可利用更多工具創造收入。不過,進取投資像急彎行快車,成功則已,否則帶來危險。
不少中產朋友要改變的觀念是,退休理財規劃應聚焦於增加收入,而非聚焦增加存款或銀行中的資產數字。儘管存款帶來安全感,若從事的職業穩定,一般來說足夠3至6個月開支的存款,已經非常安全。
什麼是退休?個人財務上來說,退休等於收入消失。中產人士規劃退休,只要製造足夠的收入,例如年金、版權費、長俸、儲蓄保單、特許專營權費、股息、收租,以至債券基金投資組合等,就能夠輕鬆做到。當觀念改變,你可能會發現,要達到提早退休及財富自由,比一般人想像中容易,而方法不只局限於投資,重點是提升理財知識。
最後,為何舊制公務員退休後生活輕鬆寫意?因長俸帶來的被動收入讓他們無憂無慮地花錢,更不會因市場的高低起伏影響心情。究竟如何自製被動收入?筆者將來會分享不同的實際理財個案。
作者為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董事會成員。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退休理財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治安與私隱之間 |
上一篇: | 次季關注四大主題尋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