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24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從美金「五球」才夠退休探討理財心態

2月23日,周四。每隔一段時間,媒體就會發布各種各樣與理財相關的調查結果。一個永遠「新鮮」的話題是:要幾多錢才夠退休?準確地說,退休要過上讓自己滿意的生活,需要多少積蓄?

近日看到一項由彭博進行的調查,受訪對象遍布全球,從美加、歐亞到非洲中東,能覆蓋的都已覆蓋【圖】。地域廣闊尚在其次,令老畢「大開眼界」的是,受訪者平均認為,退休要過得舒服,得擁有300萬至500萬美元身家,折合港幣2340萬至3900萬元!

「離地」反映內心恐懼

不同地區人士的要求自然不一樣,但從圖中代表金額的顏色分布可見,300萬美元及500萬美元各佔三分一左右,足證發達與落後地區無分彼此,受訪者「心頭」一般的高。此類調查最大的問題是,單憑結果,無法知道回應者經濟狀況、年齡層、教育及其他重要背景,而自住物業算不算財富的一部分,往往也沒有明確交代,可信性難免大打折扣。

這些人倘若大都已經擁有幾千萬港元身家,你問他們退休要多少錢方能過上舒適生活,答案可以低於此數嗎?然而,對尋常打工仔來說,即使理財意識甚佳,平日量入為出且有良好儲蓄/投資習慣,離開職場前要累積到彭博調查顯示「足夠退休」的財富,仍然千難萬難。

假設受訪者並非特別富裕,一個普通人作出如此「不接地氣」的回答,大家想必會說,這傢伙要麼癡人說夢,要麼車慣大炮,可是老畢認為不宜妄下結論,皆因在沒有穩定收入的日子,一切都變得不確定,年老多病、世局動盪、通脹高企,凡此種種,俱會加劇退休人士的不安。美金「五球」才夠退休也許不切實際,惟數字愈是無法實現,受訪者內心恐懼可能愈強烈。

食老本要適應

彭博調查之所以觸動在下「神經」,一個重要原因是上周六看了本報「理財方略」作者程俊昌〈港人退休面臨三大風險〉一文,深覺有些事不去觸碰容易忽略,一旦細心思考,就會發現人生上下半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有工返有收入、資產緩慢而穩定地累積,過渡至必須從投資組合提取生活費的「食老本」模式,絕非燈掣開關般輕鬆,單是適應及調整,便足以帶來心理和行為上的改變。

程兄提及的風險,諸如低估壽命導致財政失預算、回報序列(sequence of returns)對退休生活形成的巨大差別,以至年邁退化涉及的長期照顧成本,都是老畢經常與讀者探討的課題。不過,關注歸關注,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而回報序列亦非主觀意願可以控制,能做的盡量做就夠,過度擔憂便會變成杞人憂天,影響情緒反而不妙。

彭博全球調查得出的結果「離地」卻可以理解,但以美國人為例,統計顯示財富中位數為12.1萬美元(94.38萬港元),理想與現實畢竟天差地遠。「足夠」身家也許永遠無法實現,惟值得安慰的是,許多人嚴重高估了退休支出,「命長過錢」的風險並非想像般大。

研究機構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EBRI)在2018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出,退休頭20年,美國人生活開支大都較預期少,當中身家以「球」計的富裕長者,資產提取率與實際財富更呈現反比,即愈有錢愈「孤寒」。

該機構發現,退休積蓄低於20萬美元的銀髮族,頭20年僅消耗投資組合25%;擁有20萬至50萬美元身家者,提取率約27%;而財富在50萬美元以上的退休人士,提取率大幅降至不足12%。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論退休前累積了多少資產,20年後結餘不減反增的案例,在所有退休人士中佔比高達三分之一。

活一次必須快樂

這些當然都是平均數,對生活質素要求有別、家庭狀況與眾不同,皆可產生跟標準個案差異極大的結果。然而,正因銀髮歲月牽涉太多不確定因素,壽命較估計長、醫療成本上升、投資市場起伏、利率、通脹、經濟前景,一大堆風險引致長者花錢小心翼翼甚至過於保守,最終「儲蓄過剩」,預期與結果背道而馳。世事就是如此諷刺,多個錢傍身當然再好不過,但每個人都只能活一次,還是快樂最重要。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