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8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22厘息借錢開戲vs銀行定存跑贏通脹

9月7日,周三。近日看了美國財經博客Ben Carlson一篇講述通脹與利率的文章,頗有所感。這個年頭,誰不談論這些,但作者自認影癡,提及經典電影《教父》一些不為人知的軼事。此片一鳴驚人,相隔10年,大導演哥普拉(Francis Coppola)期望再創神話,1982年籌拍《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找來當時仍很年輕的型男李察基爾(Richard Gere)擔正男一,結果事與願違,口碑與票房跟《教父》天差地遠,連奧斯卡最佳剪接之類的「安慰獎」也拿不到一個。

為了探求原因,電影迷Carlson細讀了哥普拉團隊成員埃文斯(Robert Evans)的自傳,對《棉花俱樂部》何以慘遭滑鐵盧無什頭緒,卻意外發現製作嚴重超支。

埃文斯在自傳中粗口爛舌,抱怨自己運氣糟透,借錢開戲要付出22.5厘利息!該片最終連成本也收不回,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通脹及利率環境息息相關。

美國近月每次公布消費物價指數(CPI),媒體都不忘提醒大家通脹處於40年新高,但今天的利率跟那些年相比,仍是徹頭徹尾兩個世界。

重溫歷史體會今天

近來香港不下10家銀行調升H按封頂息,最快本月跟隨美國加息已成市場共識,最優惠利率(P)上調0.25厘機會甚高。老畢好奇心起,想知道P息最高去過幾多厘,一查之下,資料顯示乃19.61厘,時為1981年10月,與哥普拉籌拍《棉花俱樂部》的日子幾乎撞到正。

埃文斯22厘息借錢開戲「媽媽聲」,皆因他是負債人。從儲蓄者立場出發,過去四十餘年美國通脹與利率的關係很有趣,不少地方可能令讀者感到意外。香港終於趕上環球加息潮,重溫這些歷史,說不定能帶來非一般的體會。

從【圖】可見,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整體通脹率(headline inflation)10年平均值為5.5%,其他如教育、醫療、房屋等分類項目年升幅皆在整體通脹之上。可是,銀行6個月定期存款利率10年平均值達10厘,非但遠高於通脹,且跑贏CPI內三個主要分項。

十多年兩大變

到了九十年代,通脹平均3%,6個月定存利率5.4厘,現金回報大不如八十年代,但仍足以抵消通脹有餘。時至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定存利率(3.3厘)與通脹(2.6厘)已接近打和,惟現金至少能提供實質正回報。

真正改變發生於最近十多年,先是2008年金融海嘯把全球推向零息/量寬,通脹再低也低不過利率。新冠疫情2020年爆發後,通脹發瘋般飆升,央行連番加息尚未能有效遏抑物價。不過,從2020年到現在,6個月定存息率平均僅0.3厘,銀行調升存款利率的步伐落後於加息周期,「益」儲蓄戶意願顯然不高。

從上述對比還可發現CPI主要項目四十年間的價格變化,當中教育類別大部分時間一馬當先,惟過去兩年「跑輸」醫療及房屋;疫情肆虐全球後,整體通脹更「跑贏」全部三個分項,明顯因為非核心的能源和食品漲得厲害。

好壞難有定論

在美國對上一個加息周期(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香港最優惠利率只在2018年9月跟過一次,幅度且為縮水版的0.125厘,聯儲局翌年掉頭減息,市民根本未真正感受過加息壓力。這次大不相同,港息跟美息恐怕會很貼,供樓吃力一點在所難免。

然而,睇番轉頭,40年前香港樓價同今日當然冇得比,可是工資亦不可同日而語,以當時十多二十厘的利率,哪個年代供樓辛苦些,真係要搵計算機計過至知。

話分兩頭,聽世叔伯閒話當年,存錢做定期夠畀外國讀書仔女生活費,這可能就是圖中反映的八十年代真實情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視乎從哪個角度看而已。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