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
港股經歷了一個淡靜的8月,在最後交易日恒指低開359點不久便掉頭穩步上揚,下午攀越兩萬關,最多倒升223點,觸及20173點遇沽壓,收報19954點,僅進賬5點。整個8月計,則下挫202點(1%)。
主板成交金額在昨天再度超過千億元,達1365.5億元,為全月最多,部分原因是MSCI指數成份股換馬帶動。回顧8月23個交易日,共19次交投不足千億,總額約21216億元。
附【圖】所見,港股日均成交從今年初開始有跡象下行,8月縮至922.4億元,既是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前迄今最少,亦低於5年及10年平均值。
大市交投偏靜,沽空變得格外矚目。8月沽空總金額達3888億元,日均約169億元,雖較7月有所減少,惟由於成交下降,單日沽空比率依然高企,上月23日與30日分別錄得21.48%及22.9%,登上近兩年「五大」之列,足證不乏看淡盤。該比率愈高代表挾淡倉機會增加,惟對中長線後市沒有太多啟示。
8月下旬港股成交稍為轉活,恒指卻未能突破8月5日的高位20283點及24日的低位19189點,全月高低位相差1094點,月波幅僅5.43%,屬半世紀以來偏低水平,投資者憧憬市況「靜極思動」,將出現較明朗方向。按往績分析,踏入9月和10月,恒指波幅普遍擴大,確具「爆單邊」條件,箇中關鍵相信繫於新經濟板塊。
科技股近日略見起色。8月反覆向下的恒生科指末段收復大部分失地,埋單報4273點,整月計仍要回落57點(1.35%),但個別股份如京東集團(09618)和美團(03690)中期業績帶來驚喜,加上中美兩國就中概股審查會計底稿達成協議,甚至已傳出9月由阿里巴巴(09988)等「打頭陣」接受審查,都屬利好因素。
然而,中概股前景依舊不宜太過樂觀,原因有二。首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赴港「查數」,中美對執行過程是否毫無分歧尚未可知,從雙方對協議細節各自表述,似已播下爭拗種子,一旦有負面消息,隨時拖累板塊重現跌浪,相信投機者已虎視眈眈,冀藉消息短炒。按科指或納斯特金龍中國指數未脫弱勢來看,也反映市場不預期落實審計協議會一帆風順。
其次,新經濟股估值跟當年不可同日而語,特別在「逆全球化」及「收水」趨勢下,企業拓展和盈利空間將收窄多少,均充滿變數。科企經過早年極速發展後營運遇上樽頸,情況並非內地獨有,即使環球巨擘像Facebook母公司Meta、亞馬遜、Google母企Alphabet和Netflix也不能幸免,需要面對「轉型」挑戰。與此同時,各國加息周期才剛開始,這類高槓桿股份應如何估值,短期內無法確定,太早押注見底實非明智之舉。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60市況概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