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26日

梁天卓 經濟3.0

從Facebook衰落看反壟斷法

Facebook的衰落似乎已成定局。上年,《華爾街日報》爆出一系列關於Facebook把關不力,令疫苗假新聞和引致青少年情緒問題的內容不斷在其平台散播的報道後,Facebook經歷了一連串的「公關災難」,當時《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便開宗明義大大個標題指「Facebook比我們知道的要弱」(Facebook Is Weaker Than We Knew)。

沒落三大因素

除了表面上的「公關災難」之外,Facebook的實質營運亦似乎已見頂。從10年前帶動全球熱潮,到現在年輕人嗤之以鼻,Facebook活躍用戶數目已經回落,公司股價更已從一年前的高位下跌了超過一半!另外,最新季度報告亦顯示,公司的收入已微微下跌,盈利更減少了接近四成!

《紐約時報》最近分析Facebook沒落背後有三大因素,分別是年齡問題(the age problem)、創新問題(the innovation problem)和元宇宙問題(the metaverse problem)。

關於年齡問題,正如剛才提到,現在的年輕人首選的社交媒體平台早已不是Facebook,Facebook甚至被視為老年人的玩意。事實上,年輕人的潮流每天都在變,幾年前他們的社交媒體首選可能是以分享相片為主的Instagram(遭Facebook收購),現在的潮流之選已變成分享影片為主的TikTok了。對他們來說,Facebook不只是一代之前的「潮流產物」,更是幾代之前的「出土文物」了。

關於Facebook的創新問題,行內有兩個有關的說法。第一個是「阿羅替代效應」(Arrow's Re-placement Effect):任何行業的市場霸權,都會透過限制產量去抬高價格。限制產量,導致平均來說顛覆性創新的成本變得較高,因此市場霸權推行顛覆性創新的誘因亦變得較弱。雖然Facebook本身是免費,但作為一個社交媒體平台,它的「創新」幅度亦不能太大,否則可能適得其反,未能吸引新用戶之餘,可能令原有用戶離它而去,最近Instagram「參考」TikTok過度,被用戶大量投訴就是一例。

爭奪市佔率vs搶佔整個市場

可能是由於社交媒體平台都有「世代之爭」,Facebook本身都要與時並進,加強自己的創造力。另一個行內流行的說法是,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之說:老牌企業壟斷市場對創新有利,企業勇於自我顛覆皆因創新有規模效應,而穩固的市場地位亦容許霸權冒較大創新風險,這可能是Facebook始創人Zuckerberg孤注一擲「元宇宙」的背後原因。不過,創新是有風險的,起碼到目前為止,這個元宇宙的計劃似乎是彈多過讚。

由幾年前開始,歐美的反壟斷法執法機構不斷向Facebook這類科網大企出手,指控利用其壟斷地位賺取過度盈利,它們(以及其支持者)的一個論點是由於有「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保護的關係,Facebook這些平台的壟斷地位不容易被打破。

然而,我曾經不只一次在專欄指出,在社交網站這種有「網絡效應」的市場裏,「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企獨大不出奇,卻不代表市場沒有競爭,只是競爭由市場內的互相爭奪市佔率(competition within the market)轉到互相搶佔整個市場而已(competition for the market)。

Facebook的衰落則再一次印證了「互相搶佔整個市場」的競爭,是足以令那些反壟斷法執法機構忍一忍手的。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