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
6月16日,周四。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觸發西方一輪接一輪經濟制裁,最直接的後果自然是資源價格全面急升,通脹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嚴峻問題,但也製造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贏家。
《日經亞洲》近日引用航運數據指出,儘管美國和歐盟祭出禁運令,但中國及印度持續增加對俄羅斯的石油進口,俄國實際上並未遭受重創,石油收益反而源源不絕流入國庫。
據統計,從2月24日俄軍入侵烏克蘭至6月2日,共有290艘油輪離開俄羅斯前往亞洲,遠多於去年同期的190艘,其中以印度、中國和土耳其增幅最大,分別達到七倍、70%及54%。俄烏戰事爆發後,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布蘭特和紐約期油目前徘徊於每桶約120美元,惟俄羅斯烏拉爾原油售價僅95美元左右,與2月24日水平相若,上述數字反映亞洲國家趁機以折讓價大量增購俄國原油。毫無疑問,印度取態最積極,該國擁有不少世界級煉油廠,而決定業界利潤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則是老畢早前提及的「裂解價差」(crack spread)。
拐個彎回流歐洲
煉油業利潤率本就處於歷來罕見的高水平,印度一方面狂買深度折讓的俄羅斯原油,經該國煉油廠全速運行爆量提煉,最後把成品油出口到世界各地謀取暴利,許多由俄國原油精煉出來的石油產品,就這樣「拐個彎」回流歐洲。
歐盟的禁運並未對俄羅斯原油貿易造成多大打擊,業界更廣泛流傳俄國原油出口量較入侵烏克蘭之前有增無減,但禁運覆蓋成品油,只是實施時間存在一些落差,卻已導致俄國石油產品出口較侵烏前每天減少約50萬桶,據報俄羅斯更在上月關閉相當於每天140萬桶成品油的產能。
常言道,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西方多輪制裁對俄國經濟的殺傷力不如想像般大,盧布滙率比侵烏前還要堅挺,為該國央行換來連番減息的空間。反觀歐洲,禁運導致供應緊張變本加厲,歐盟諸國深受油氣價格飆升之苦,經濟底氣遠不如山姆大叔,通脹卻已拍得住美國。
政策影響閒置產能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印度不僅成功把地緣危機轉化成經濟利益,精煉油出口近幾個月屢創新高,更大大提升了自身在環球石油貿易版圖中的地位,有分析家直指該國實際上已成為歐洲的「煉油中心」。
美國汽油價格漲個不停,民眾雖未完全走出疫情陰影,但駕駛者在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興致半分不減,退伍軍人紀念日長假期間,估計多達4000萬人自駕出行,較去年同期增加8.3%。環球煉油產能本來足以應付需求,但《經濟學人》一篇分析指出,閒置產能都「泊進」了中國和俄羅斯。
傳統上,中國一直是成品油淨出口國,向亞洲其他國家輸出大量石油精煉產品。然而,減排抗暖化等氣候政策帶來了重大改變,內地主要煉油企業今年出口配額削減五成以上;按照官方計劃,碳含量高的石油產品2025年前將全面停止出口。受政策轉變影響,中國的閒置產能佔全球高達7%,需要由其他國家提高使用率來填補。
規律打破後果難料
老畢因裂解價差「與天比高」而押注相對冷門的煉油板塊,卻萬料不到真正的大贏家竟是印度,可見不論貿易、產業鏈抑或政治,原有規律一旦被徹底打破,許多結果往往難以想像。印度藉西方禁運觸發的俄羅斯原油出路問題一箭雙鵰,國內煉油廠大蒙其利之餘,還搖身一變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能源來源。這種曲折離奇的發展,恐怕連最資深的觀察家亦未曾想過。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資科網ETF有望扭頹勢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