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
5月中,加密貨幣市場動盪,Luna遭血洗,急瀉逾99%,價格近乎歸零。加密貨幣本質上是高風險資產,對於有意移民的人士來說,更應該及早了解盈利及虧損的報稅原則。
雖說加密貨幣市場大震,但仍有不少看好及堅持揸長線的朋友,事實上只要做好資產配置,合適的比例亦未嘗不可。不過,加密貨幣有別於股票或債券,一般來說在持有期間是沒有股息或債息等現金流,通常要通過額外操作,譬如質押(Staking),通俗來說就是指投資者將加密貨幣質押出去,從而收取「利息」。所謂的「利息」也可以很高,當然也代表了背後的風險。現時,加密貨幣的質押甚為常見,年輕投資者的參與比例更高,筆者有時也會向一些年輕的朋友或客戶請教最新資訊,但這些愈來愈普遍的操作,背後有何值得注意的理財事項,移民人士須要知道的可能更多。
首先,質押可以在加密貨幣交易所內進行,部分交易所有提供相關服務,讓投資者較便捷地收取「利息」。「利息」也是收入的一種,以英國為例,這類型的「利息」是須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稅率則視乎個人收入水平而定,可以高達45%。不過,由於在交易所內做質押,某個意義上是中心化的場所,除了加密貨幣的投資風險外,更添加交易所倒閉的風險,有否足夠多元化的選擇亦是另一問題。
對於追求更高回報,同時又兼顧安全性和想真正做到去中心化的投資者,即使是在交易所內進行買賣,也會把加密貨幣轉到自己的「錢包」,視乎情況再質押出去,例如委託給相關流量池或驗證人。
在香港這種簡單稅制的地方,以上操作除了質押的選擇和交易所風險以外,對投資者來說,感觀上的差別並不是十分之大,但對於複雜稅制的地區來說,有些細節是需要注意的,特別是將加密幣從交易所轉到「錢包」,再轉給第三方的機器或驗證人等一系列的流程,會否引伸額外的稅務注意事宜。
定義為「視同銷售」涉差價
筆者繼續以最多香港朋友關心的英國為例,視乎操作及合約性質,加密貨幣的質押有可能被定義為「視同銷售」,時間節點分別是質押出去時,以及把本金收回來之時,因為涉及持有人名義上的變更。如果是「視同銷售」,中間涉及的差價就是資產的增值或虧損,自然又有報稅的工作要處理,至少比在香港進行操作而言,需要保留更仔細的交易紀錄。當然,加密幣及去中心化金融至今仍然是較新興的產物,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包括風險管理、稅務及遺產傳承等,均有待成熟,而以上只是通用的資訊,非投資、法律及稅務意見,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情況諮詢專業人士。
作者為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主席。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移民理財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藥妝需求大 上海家化趁低吸 |
上一篇: | 年輕人理財須築好安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