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7日
股市向來有五窮六絕的說法,踏入5月份,市場往往偏弱。美國聯儲局周三公布加息0.5厘,消息早在市場預期之中,道指周三爆上超過900點,後因加息恐懼重燃,周四大挫超過千點,拖累港股周五亦跟隨大瀉近800點。在過去兩年多以來,沒有受惠於美國「放水」的港股,若跟隨美國進一步回吐,似乎說不過去。
由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以來,美國便透過持續大量「放水」來挽救經濟。政策成功令實體經濟免於陷入衰退,然而真正的受惠者,其實是資本市場。在經濟發展平平的情況下,美股三大指數在過去兩年間先後創出歷史新高。
爆疫兩年 恒指累挫29%
流動性過剩令資本市場瘋狂炒作,尤其一些科技及新能源概念股以至虛擬貨幣,均炒至天價。所以面對聯儲局重啟加息,銀根收緊,市場逐步開始擠泡沫,出現回調亦十分合理。
投資者沽貨,雖然打着擔心經濟衰退為藉口,但市場分析普遍認為,目前各項宏觀經濟指數均不俗,聯儲局不太可能眼見經濟出現問題仍堅持大幅加息。至少今年內,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至於港股,環球央行由2020年初開始出現的大「放水」,的確令部分科技新能源股受惠。不過,隨着內地收緊對網絡平台的規管,科網類股份的股價大多由高位腰斬。
加上俄烏開戰,令資金流走,估值較高的新能源及其他熱門概念股被陸續拋售。本港在2019年的社會運動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恒指仍升了9%。可是自2020年以來,恒指至今卻累計下跌29%。
過去兩年多的環球央行大「放水」,港股只能短暫受惠,如今不少熱門股份大多已打回原形。以騰訊(00700)為例,2019年底,該公司股價約360元,至2021年初,股價一度炒至750元以上。但隨着監管收緊,股價持續向下,周五收報349.2元,2020年以來的升幅已全數「嘔凸」。
新能源股似見底 睇位撈貨
不過,新能源類股份股價雖同樣由高位回落了不少,但相比2019年底,股價仍保持頗為可觀的升幅。以信義光能(00968)為例,該股周五收報11.5元,比疫情前大漲了超過一倍。電動車龍頭比亞迪(01211),周五天收報228.6元,比2019年底升了近5倍。
股價已跌至谷底的科網股確實沒有進一步大跌空間。新能源股或仍有一定「水位」,此類企業目前受到政策支持,業績普遍不俗,估值亦不太貴,似乎未必會再重挫。
整體而言,過去兩年多以來,沒有升過的港股,確實沒有理由跟隨美股回吐。傳統上,5月份大市普遍表現較差,短期內港股或仍會受到外圍拖累而偏軟。
然而,站在長線投資的角度看,港股目前有不少平貨。對於業績理想、估值便宜且受惠於政策的企業,依然值得投資者逢低吸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馬斯克買Twitter為言論自由? |
上一篇: | 4月基金表現差 大舉贖回拖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