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7日
2022年的利率會大幅攀升嗎?隨着通脹高企,加上聯儲局、歐洲央行及其他金融當局政策「收緊」,不少人認為長期利率勢必飛漲,在聯繫滙率制度下,香港亦會跟隨。然而,這可未必!因為暫時性價格壓力一旦減弱,全球長期利率到年底應會基本維持不變,令人大跌眼鏡。即使收益率上升,其影響也不會特別嚴重。
就通脹而言,雖然整體數據渲染物價攀升勢不可擋,長期利率卻反映出目前的價格壓力只是暫時情況,這反映貸方對於通脹的預期,如果他們認為價格壓力會持續,長期利率早應飆升。此外,如果通脹會降低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貸方亦不會願意承擔風險,以目前如此低的利率長期放貸。
加息影響力微
儘管最近物價上升,美國和香港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仍約在1.9厘,接近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而當時人人都認為這個水平很低,但時至今日,這已經算是高的收益率!英國10年期債息為1.27厘,日本只為0.14厘,德國更低至0.01厘,而他們還認為這已經是「飆升」。值得注意,資金會在全球流動尋求更高回報,因此世界各地的長期利率會互相影響。
為什麼收益率沒有顯著上升?理由是市場在預估價格時注意到評論家忽略的情況,即通脹如果持續,應會在貨幣方面帶來廣泛影響,也就是金錢太多,但可以購買的商品太少。然而,現時情況大有不同,除歐洲能源短缺危機外,目前的通脹主要是由於疫情下不同地方間歇性封城與重啟,導致供應鏈障礙,例如香港「清零」措施影響了貨運航班。時間會證明這種通脹只是暫時情況,尤其是隨着變種病毒Omicron感染病例減少,以及愈來愈多港口重啟服務,更可證明如此。
在香港以外鬧得熱烘烘的通脹並非廣泛情況,而且可能已經正在紓緩。雖然歐羅區去年12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上升5%,但核心CPI只漲2.6%。美國核心CPI則上揚5.5%。根據向各大採購經理進行的調查顯示,隨着運輸成本指數降低,價格亦正在下降。
同樣,聯儲局及歐洲央行縮減量化寬鬆措施亦不會令長期利率飆升,原因是市場在預估價格時將把眾所周知的資訊納入考慮,而縮減量寬已是舊聞。此外,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及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已討論收緊措施多達數月,因此,當聯儲局於去年11月減少買債後,美國10年期債息只上升0.01厘,而在12月進一步強化措施後,債息也僅漲0.02厘。至於歐洲央行於去年9月縮減量寬後,德國10年期債息只攀升0.03厘。如果之前縮減措施並未帶來更高的收益率,現在又怎會令收益率提升?
此外,聯儲局加息行動理應不會使長期利率飆升。一般而言,聯儲局加息只會使長期利率輕微上漲。不過,聯儲局通常是應對而非製造市場狀況,這一點筆者早已提過。自1933年起,美國在首次加息後,10年期債息於6、12和18個月內的升幅中位數都小於0.25厘,實在微不足道。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長期利率是由市場決定,而市場會因應聯儲局的措施及備受討論的因素來預估價格,一直以來皆是如此。
即使長期價格上升,亦不一定會導致熊市。標普500指數與美國10年期債息的關係呈輕微正相關性,兩者關聯度為0.33。這兩者通常都會同時上升或下跌,很多人或會對此感到詫異,但確實如此。而香港10年期債券收益率與恒指的關聯度則更弱,只有0.19。較弱的關聯度表明長期利率和股票之間沒有固定關係,這削弱了股市世界末日的說法。
細心認清障眼法
聯儲局自1971年以來已經進行了10次加息周期。在加息12個月後,全球股市以美元計平均上升6.9%,而在這10次加息中,股市有8次上升;在加息24個月後,全球股市平均升幅為17.9%,只有兩次輕微下跌。
港元在1983年與美金掛鈎,上述10次加息周期中有7次影響港股,在加息12個月後,港股平均上漲3.9%,這雖然不多,但仍帶來升幅;在加息24個月後,港股回報率平均為18%。
細心觀察市場狀況,從歷史中學習,不要被現在的利率上升這種障眼法嚇怕。
作者為Fisher Investments的創始人、執行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官。Fisher Investments是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管理公司,為全球大型機構和高淨值人士提供服務,目前在超過15個國家發表專欄,亦曾撰寫多本暢銷投資書籍。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申通業務增速勝同行 券商薦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