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
退休保障制度一般而言需要經過40年才能發展成熟,而本港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12月1日實施至今已達21年,剛完成了一半進程。觀乎一系列數字,制度頗有成效──強積金總資產今年4月首次突破1.2萬億元,以約450萬個計劃成員計算,平均賬戶結餘達26.9萬元,創出歷史新高。當中,結餘在50萬元以上的有約50萬個;逾100萬元以上的有約10萬個;逾200萬元以上的有2萬個。
雖然其後隨着金融市場動盪,強積金總資產截至去年9月底回落至1.17萬億元,但按年增長仍達14%,扣除收費及費用後的淨回報超過3980億元,自制度實施以來的年率化淨回報為4.4%,大幅跑贏同期的1.6%通脹率。如此亮麗成績,改變了很多人起始十年八載對強積金制度的懷疑態度。
這要多得政府政策的配合及推動,例如為了鼓勵成員增加供款而增設誘因,推出可扣稅的自願性供款(TVC),與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QDAP)的每個課稅年度,免稅總額達6萬元。結果,自2019年4月推出以來,TVC賬戶數目拾級而上,截至去年9月底達5.6萬個,比前一年同期的4.2萬個增加三分之一;首三季供款20.7萬億元,比前一年同期多29%。
積金易助減費
展望未來,「積金易」電子平台的推出,將成為強積金制度運作至今最重要的改革。立法會已於去年10月通過《2021年強制性公積金計劃(修訂)條例草案》,為「積金易」平台的推展提供法律基礎,修例訂明平台的運作框架和強制使用、確保因精簡行政工作流程而節省的成本,得以直接轉移至計劃成員的機制、不同單位的角色和責任,以及其他雜項修訂,例如把預設投資策略(DIS)成份基金的實付開支法定上限由每年0.2%調低至0.1%。
「積金易」平台將提供一站式、無紙化服務,取代目前各受託人各自提供行政平台的分散運作模式、倚重人手處理及紙張交易的工序,僱主只須在平台輸入僱員基本資料,便可為僱員開立新戶口或參加強積金計劃,供款亦以電子方式進行,營運效率大幅提升,創造減費空間。預計平台推出首兩年便可平均降低30%行政費用,10年內可累計節省300億至400億元,相當於原本費用的41%至55%。成員可隨時隨地登入平台,查詢賬戶結餘及轉換計劃或成份基金,方便快捷。政府預期「積金易」平台最快今年底完成軟、硬件建設,2023年開始有序強制使用,2025年左右全面運作。
此外,政府亦不時檢視及放寬可供強積金投資的產品,以增加強積金基金的多元性,讓成員有更多選項,以分散風險及增加回報。例如去年放寬了強積金投資於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所證券的限制,令強積金投資中國A股的金額,短短一年間增加了超過一倍,達200多億元人民幣;近日又決定修改法例,將中央政府及3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納入為「獲豁免當局」,此後每個強積金基金便可把最多三成資金投資於該等機構同一次發行的債券,或把所有資金投資於其最少6次不同發行的債券。
作者為康宏理財副總裁,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理財心得。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美元有加息憧憬 歐羅延展弱勢 |
上一篇: | 2022年新興市場追落後 |